岁月就像一本仓促的故事书,在毫不经意间就被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留给我的只有在仿佛之间对书中情节的找寻。每次当我从这本仓促的故事书中找寻到我曾经三年的中师生活时,学校当年的旧貌,还在我的眼前隐隐再现,当年在会理师范学习生活的情景,便会一股脑地通向我的脑海,涌入我的记忆,这些记忆唤醒了我曾经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那是1987年,我参加了中考,上了中考录取线,学校通知我到县上填写好志愿表,参加统一体检后不久,在暑假里就收到了会理师范的录取通知书,我成为我们生产队第二个考上中专学校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虽然生活有所改善,但还是比较贫穷,所以那时的农村孩子,为了跳出“农门”,尽快成为准“国家户口”,学习成绩优异的,都不再去读高中,而是选择读中专。在当时的农村,能考上中专简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每年中考过后,哪家娃儿考上了中专,瞬间便会传遍十里八乡。所以当听到我考上了会理师范的消息,父亲和母亲真是高兴极了。
从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父亲和母亲便开始为我张罗着去会理师范读书的各种生活用品。就在1987年的9月初,我满怀着无限憧憬和希望,在三哥的陪同下,带着行李来到了我人生的第一炼炉——会理师范学校报到了。
会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县,据史料记载,会理县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就已设县,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要冲,自古商贾往来,市场繁华,文化底蕴深厚,隶属凉山州,位于凉山州最南端,距离西昌180公里。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自古就有小春城之称。
会理师范就在县城西郊的果园乡,从公共汽车站下车,走过一段繁华大街,再穿过一条县城小巷就来到了西郊的会理师范。会理师范占地面积不大,来到学校大门,最耀人眼的便是大门正对面写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八个行书大字的那块大屏风。进入校门,右手边是教师宿舍楼,宿舍楼前面有两个标准水泥地面的篮球场,教师宿舍楼的斜对面是一幢非常显眼的两楼一底砖混结构教学楼,大屏风背面是两排面对面中间有个长方形大天井的砖木结构小青瓦房,是学校各科室办公的地方。教学楼背面有一栋土木结构的小青瓦大礼堂,学校举办的文艺汇演和每周末放电影,都在大礼堂里。大礼堂正前方是学生食堂,在大礼堂和学生食堂前方是一块正方形未打地坪的大坝子。食堂两边是男女生宿舍楼,女生宿舍楼旁边是青瓦楼面两楼一底的理化生实验楼,男生宿舍楼前面有一个不太标准的运动场,平常学校举办体操比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和每天的早操、课间操都在这里举行。
我就读的班级是87级3班,全班共有42名来自凉山州各个县的同学。到学校报名后,我们住宿的寝室,班主任老师早已事先安排好了,我被安排在宿舍楼三楼的311房间,一共有8位来自不同县的同学住在里面,由于条件有限,8名同学分别住上下铺。
我们的班主任是山西人,名叫廉晓霞,1987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廉晓霞老师个子小小的、瘦瘦的,但处事却刚毅泼辣,豪爽耿直,做事很有魄力,如果我们做错了事,她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我们,但是平时对我们却特别的好,同学们生活上遇到困难,她都会很热心地予以帮助,所以我们和廉晓霞老师都特别的亲近。那时候,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每学期都会安排许多诸如集体舞比赛、韵律操比赛、合唱比赛之类的文艺比赛活动,在廉晓霞老师精心组织下,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每次我们班准能获得第一名。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全校大型文艺比赛中,我们班准备的是合唱《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在廉晓霞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同学们身穿红军服装,精神抖擞地走上大礼堂的表演台,纵情高歌,以压倒一切的气势赢得台下阵阵掌声,获得第一名。廉晓霞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础》,她的课生动形象,我们都很喜欢她的课。至今廉晓霞老师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给我们讲“白马非马”的哲学思想的情景,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会理师范校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满腹经纶,术有专攻。师范三年我们的课程开得特别全面,除了理化生,代数、几何、历史、地理、语文基础知识、心理学、教育学、文选与写作,小语教、小数教等外,还有音、体、美、书法都属于必修课。那时候,学校对学习抓得特别紧,在升入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如果期末考试有两科不及格,就会被留级,三年中只有一次留级机会,否则就会被开除学籍,所以,会理师范的学生都特别的勤奋。每当快要期末考试时,学校的林荫下、花台边、教室里,学校不远处的烈士陵园,到处都能看到同学们认真看书的身影。
至今我还记得,在所有课程中普遍感觉物理学起来较难。记得我读师范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半期考试,我们全班只有我和另外一名同学及格,所以同学们都非常紧张,怕影响升学。但是,教我们物理的刘正军老师,很有教学经验,通过刘正军老师深入浅出的循循善诱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最后全班同学的物理结业考试还是全部通过了。
教《文选与写作》的赵庆武老师,不但课上得生动,还写得一手好字。他上的“文选”课,方法灵活,另辟蹊径,独具匠心。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赵庆武老师给我们教学《伐檀》这首诗时,他专门将《伐檀》这首诗谱成歌曲,课堂上,他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哼唱,很自然地将我们带入了诗中的意境,让我们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浓厚兴趣。“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能哼唱当年赵庆武老师谱的《伐檀》这首歌曲。 我们的化学老师康宗明,与香港歌星张明敏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上课风趣幽默,所以,我们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化学学科的结业考试。体育老师姚刚,在体育课上给我们示范少年拳、前滚翻、后滚翻和头手倒立时,动作干净利落,在给我们示范单杠、双杠、跳马时,动作敏捷,身轻如燕,让我们佩服不已。
师范第一年,音乐、美术都必须学习,音乐要学习五线谱、识谱和弹琴等内容,美术要学习素描、水粉、国画、美术鉴赏等等内容。经过一年学习后,根据各自的情况,擅长美术的,音乐成绩合格后,到二年级就选修美术。擅长音乐的,美术成绩合格后,到二年级就选修音乐,但是整个三年中,书法课是必须开设的。那时,会理师范有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胡坤荧,他当时是会理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写的隶书和颜体楷书,不但在会理很有名,而且在凉山州书坛上都有一席之地。会理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全县的书画展,每次展出,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去参观。受胡坤荧老师和会理县文化氛围的影响,许多同学从进入师范校这天开始,便爱上了书法,我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班级较多,到二年级后,我们的书法课换成由赵庆武老师上。在读师范校时,我选学的是隶书,经过三年的手摹心追和赵庆武老师的指导,在1990年6月,参加凉山州中师师生书画大赛,我还获得了书法类二等奖。
在中等师范学校时代,学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那时,学校不但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而且还特别注重我们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了让我们尽快掌握小学教育教学方法,除了开设有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法外,学校还经常组织我们到会师附小进行现场教学观摩,为我们毕业后胜任小学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会理师范读书的三年中,除了紧张而愉快的学习和与老师深厚的师生情外,让我难忘的还有与同学的那份纯真的友谊。
从我们进入师范校的那天起,学校总务科每个月会给我们每位学生发30斤饭票,20元菜票,饭票和菜票都是用塑料制作的。饭量大的男同学30斤饭票不够吃,于是女同学就会主动把吃不完的饭票送给男同学做添补。
学校每年冬季都要举办全校性的冬季运动会,每次运动会全班同学都会来到运动场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
向大银同学,是会理县红旗区人,他家离会理县城不远,是我们班有名的诗人,在读师范时,他的诗就开始在一些诗刊上公开发表了。他为人耿直,对人大方,每年家里杀过年猪时,他都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在他家美美地打上两顿牙祭。在那农村还在温饱线上奋斗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里经济不宽裕,学校生活都还是很艰苦的。每年向大银同学都能想到我,邀请我去他家吃美美地打上两顿牙祭,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同学情谊啊,至今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都还让我感动不已。在八十年代会理县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爱在房前屋后栽上柿子树,每年的10月以后,家家户户柿树上的柿叶就开始繁华落尽了,这时,满树红红火火的柿子便挂满枝头。每当柿子熟透的时候,每个周末回家,向大银同学都会从家里摘许多鲜柿子到学校,给我们同寝室的同学品尝。罗明贵同学是个书法爱好者,他的欧体楷书写得非常好,我和他是我们班有名的两支笔,一有空我俩便聚在一起切磋书法。那时候,我们都没有钱买毛边纸,所以,我俩经常一起到街上去买旧报纸来练习书法。
会理县有不少的历史景点和风景名胜,每到周末,一有空,平常相处好的几个同学就会买上干粮或肉食到会理西岩滴水、东岩瀑布、梅家洞、白塔山和红旗水库去尽情的玩。班上的罗彬同学是做饭的能手,记得我们每次出去野炊,都要约上罗彬同学,每次他都会主动承担起做菜的光荣任务,他做的菜很好吃。
经过三年的学习,同学们都在会理师范顺利完成学业,多数同学毕业后都被分配到了各自家乡的边远农村学校任教,成为默默战斗在我国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顶起了基础教育的大半边天。在学校里,无论是音体美,还是数理化,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教育教学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有的同学经过不懈努力,后来成为了党政部门领导,有些进入了初中、高中任教。我们当年的这批师范生,之所以能够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现在回想起来,都得益于当年国家举办师范校的办学模式、学校严格的管理以及师范校老师们的精心培养。
年华向晚,岁月沉香。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陆陆续续步入知天命的年龄,不再是当年的风华正茂、同学少年了。会理师范在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后,于2000年被撤销并入会理一中。由于学校改建,会理师范当年的旧貌已荡然无存。三十多年前的那段清浅而温暖的中师生活,在旧岁与新岁的重叠下已渐行渐远,但那段美好的师范读书时光,却永远留在了我记忆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