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家风
据三亚市文史专家游师良介绍,钟芳的家系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魏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传至宋代龙图阁学士兼广西经略安抚使钟伷,受命征讨两广贼寇转战海南而落籍于琼。到了钟芳祖父钟京这一代,家道中落,因生活窘迫,不得不过继母亲的娘家养育。娘家姓黄,故钟芳的祖父、生父一直随黄姓,钟芳原名黄芳,仕途生涯中多半时间用的都是“黄芳”这个名字,祖孙几代近百年也是随的黄姓。直到钟芳入朝为官,先后三次上奏皇帝才准予恢复钟姓。这在《钟氏族谱》均有记载。
钟芳出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这个时代的崖州,仍是十足穷荒之地。为了生计,钟芳父母在村边搭一间茅寮“以卖浆为业”,为往来路人售卖些茶水、甜浆等,靠微薄收入聊以养家糊口。虽然家境贫寒,但安贫守志。如今的崖州地区,依然流传着钟芳父母拾金不昧的美谈。
故事是这样:一日,有客人路过浆店,喝完茶水匆忙离去时不慎“遗金三百”在寮中。傍晚,钟明夫妇收拾摊位准备回家时发现了钱袋,深感丢失钱财的人一定很焦急,便在寮里一直苦等至深夜,才看见有个人“狂走遍觅”寻找到浆店,跟着同来的还有号啕大哭的失主的妻儿。问明核实情况后,钟明夫妇立即将钱财如数归还失主,分文不取。
钟明夫妇“还金”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几百年后,清光绪十六年(1890),时任崖州知州唐镜沅到钟芳故里凭吊一代巨儒,听闻“还金”事迹,为宣扬其美德,特地在钟芳家乡水南村附近建了一座“还金寮”,立碑纪念以垂训后人。唐镜沅在《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记中写道:“坐视数百金,弃之如敝履,与圣人富贵浮云之心何异哉?”
据史料载,还金寮旧址在崖城糖厂西侧,为砖瓦结构的亭子。亭中有多幅楹联,其中一联为唐镜沅亲撰:“杜少陵广厦虚怀,何如一厂敝人,实惠独能留下里;杨伯起辞金雅量,尚待四知克己,真诚终觉逊先生。”民国时期,还金寮迁建于崖州城门东南、宁远河南渡口公路旁。后寮被毁,但《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还在,现存放崖州学宫内。
钟芳有优良的家风传承。祖父钟京在“家训”中严格要求子孙注重家教,安贫守道。而父母的品行,更是深深影响着钟芳,即便后来他身在宦海,依然一身正气,贤德高义,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年少聪颖
钟芳自幼聪明好学,10岁就进入崖州州学读书。明弘治十四年(1501),参加广东乡试,考中第二名;明正德三年(1508),晋京参加殿试,考中二甲进士第三名,“一时名动京师”。曾任翰林院编修、浙江提学副使、江西右布政使、国子监祭酒、南京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职。
少年时期的钟芳出口成章,下笔如神,被当地人称为“神童”。相传钟芳7岁时,因生活所迫,祖父钟京(字锦堂)准备将家里的一匹马卖掉,与买方陈士郎谈妥价钱后,便让孙子钟芳写一张卖马契。钟芳毛笔一挥,以诗代契:“立契高山钟锦堂,西里买马陈士郎。家中早养马一匹,今年天旱马难当。聚首会面先商议,善价而沽不久长。钱马过交后不反,任君骑过龙眼山。”买方陈士郎读后惊叹不已,索性马也不买了,将买马钱全部送给钟芳作读书之用。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一天,钟芳随父亲上街买木屐。掌柜见“神童”钟芳,有意考考他,便说:“我出一联,你若对上,木屐白送你。如何?”钟芳点头应允。掌柜出上联:“入吾门矮二寸”,想戏弄一下身材瘦小的钟芳。钟芳不假思索脱口就对出了下联:“出你店高三分”。掌柜心悦诚服地将木屐送钟芳父子各一双。这一幕恰巧被一小官吏和他的胖娘子瞧见。小官吏想在娘子面前炫耀一下自己,带着戏谑的口气吟道:“父一双,子一双,两双欠账”。钟芳瞥了小官吏夫妇一眼,大声回击:“官两口,娘两口,四口吃人”。小官吏讨个无趣,与娘子灰溜溜地走了。
钟芳居住的水南村紧邻宁远河,小时候他常去河边玩。一天,三位书生路过河边,见一对鹅在河中戏水,便提议以鹅为题合作一首诗。第一位说:“远远望见一对鹅”,第二位接:“鹅公鹅母唱鹅歌”,轮到第三位却怎么也接不上。钟芳见状,不慌不忙地大声念道:“前面两只屙白屎,后面一只无屎屙。”三位书生羞愧难当,生气地去找钟芳祖父说理。钟芳灵机的对祖父说:“他们三人作诗,作了两句:‘远远望见一对鹅,鹅公鹅母唱鹅歌。’我续了两句:‘身穿白衣浮绿水,脚踩红鞋划绿波。’这哪是羞辱人啊?”
钟芳小的时候父母送他到“东崖书舍”读书。教书先生叫纪纲正,是个饱学经纶之士,可惜仕途不顺,回乡结庐授学,他开设的“东崖书舍”在崖州很有名气,据传当年“崖之学者多出其门”。一天,钟芳与小伙伴一起放风筝,风筝突然断线随风掉进了书舍,被正在下棋的恩师纪纲正和朋友拾得。钟芳寻进院子,请求先生归还风筝。朋友曾多次听纪纲正夸赞钟芳,有心考考钟芳的才学,就说:“还,可以。但你得先对上我的对子。”钟芳望着纪纲正,见恩师笑而不语,便点头答应。纪纲正的朋友指了指地上的风筝,念出上联:“天上风筝,身无翅,头无眼,口无气,岂能飞天?”钟芳看着两位先生的棋盘思索片刻,对答:“纸上棋盘,车无轮,马无蹄,炮无烟,何以将军?”纪纲正的朋友连声叫好,直夸钟芳是天才,就把风筝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