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苏轼诗词中的叹“老”意识与精神超越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沈远茗  阅读:

  希望老有所依是人之常情,而通过回归自我心灵的方式,苏轼也找到了“终老”的归处。超越时空、以“心”为所托的思想,从黄州时期就已初显体悟:“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2]579(《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绝非自我麻痹,而是弥合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裂痕,在二者的调和中化解焦虑,落在心灵自由处,实现真正的认同与自由。所以,能够看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2192(《食荔枝二首》)中对海南风物和生活的热爱,能够看到“九死南荒吾不恨”[3]2366(《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余生欲老海南村”[3]2364(《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决绝洒脱,看到《劝和农六首》里对黎民的关怀和劝说。这些诗词都反映出一颗安定之心对生命最真实状态的把握与积极的现实活动。“雪颔霜髯不自惊”[2]641(《浣溪沙》)的“忘老”并不是虚言。

  苏轼在岭南时期选择了以审美性的眼光看待眼前的生活,在炽热的情感中体验生命此时此地所处的时空,建立起新的人生意义。他对世俗的牵挂不再以荣辱为标准,而是通过本真的“心”建构起自我的价值,在一次一次的循环中,人生境界达到了顶峰。

  四、结语

  时间流逝之悲根植于人类的生命,面对“老”所引起的悲剧意识,苏轼的内心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过挣扎。他的悲剧意识不断产生而又消解,在二者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始终以消解为目的走向更开阔的境界。无论是诗、酒、梦,还是最终回归心灵本身,都是生命反抗时间带来的悲剧意识的证明。苏轼从未“老”过,他带着全人类的情感,积极寻求着一个终极的超越。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7.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王文诰,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冷成金.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J].河北学刊,2016,36(03):86-92.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