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仕高山:权力文化诞下的蛋

时间:2024-07-07    来源:馨文居    作者:韦其江  阅读:

  甚嚣尘上的“唯GDP论”成为一些官员政绩报表中挥之不去的“硬”指标。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模式下,某些官员打起了“文化”的主意,着实想“软”一把。

  山西灵石县的石膏山,位于城东南约35公里。这里,山峦叠嶂,气象万千,别有一番风味。据《春秋玄命苞》记载:“膏者,神之液也。”当石中流出的乳白色汁水,遇到空气凝结而成的钟乳石。灵石县委书记杨洪嗅及于此,假借《仕高山宋太祖赐名》之名,把石膏山更名为“仕高山”,并假传“圣谕”:“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然极具讽刺的是,杨洪不但未能“居位升迁”,反而因贪腐行为被立案查办,“仕高山”亦恢复到它本来的称谓。

  如今,一些地方政府为“软硬兼备”,竞相争古人、修古庙、建古城,良莠不分,真假难辨,甚至连西门庆、潘金莲这类颇具争议性的文学人物都不放过。的确使人颇有“软得一塌糊涂”之感。有道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移植之,官员不可怕,就怕官员假装有文化。此类官员,搞出来的“文化创意”不仅不伦不类,而且劳民伤财。打着文化的幌子,干着私权的勾当;骨子里暴露出封建“官老爷”的恶俗作风,权力“官本位”的恶劣作派。

  从历史的推演角度来看,若非改朝换代、皇权避讳或是区域调整等原因,古代官吏们向来都保持着对历史、文化、民俗等的敬畏和尊重,不会轻易动用手中的权力,随意更改山河称谓和人文布局。众所周知,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职权未在灵石县委书记之下,其亦未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岳阳楼”改名为“仕高楼”,把“洞庭湖”改为为“马上湖”。同样,大文豪苏轼四次被贬地方,皆未更改当地山水湖泊的名称,却因其政绩和民心享誉整个海内外,因其足迹和美文,为各地留下了时至今日依旧被人赞不绝口的旅游胜地和文化古迹。

  杨洪将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集中体现了当下部分官员“迷信风水”的权力文本,封建官僚思想的典型表现。这类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党和国家重要思想理论背道而驰的“封建残余”。权力自古便不是独立运行的,它的正确运用,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保证。一旦权力的不当使用,甚至滥用,势必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究及石膏山的文化背景,将石膏山改为“仕高山”,表面看似地理易名,实则是追逐权力的心理膨胀。文化一旦被披上政治的外衣,权力的马甲,必然会造成文化的变异,甚至出现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从常理的发展角度来看,官员谋求升迁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并无不妥,但追逐的动机并非是承载更多的责任,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实,却是基于裙带集团的利益考量。不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为官施政的宗旨,却把“为人民币服务”视作当官牟利的利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弃为官之本于不屑,骨子里寄希望于文化包装下的权力暗流,借此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一个不尊重历史,随意编造历史的官员;一个不敬畏文化,肆意编纂文化的官员,不会真正理解文明进程的社会真谛。文明,其实就是文化的高级阶段。而文化,就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自己、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对权力来说,亦是如此。权力在“仕高山”面前丧失的文化耻辱柱,在悄然告诫我们,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化不是任人摆布的小不点。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权力运用者,在肆无忌惮地玷污文化的肌理,妄想把光怪陆离的历史碎片编织成对他们有利可图的政治博弈。

  “仕高山”也好,“马上湖”也罢,唯有懂得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人,才陪得上能为官;唯有懂得清廉为政,执政为民的为官者,才配得上当好官。否则,在权力的外衣包裹下,文化所诞下的,不过是一枚不伦不类的怪蛋罢了。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