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叶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他的这组诗也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这组诗几乎是凭着直觉写成的。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诗人对非理性直觉的偏爱和执着,使这些诗即使在面对极简单的事物时,也能呈现出新的意味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诗歌的创作中,理性与情感通过倾诉、描绘、直觉、想象甚至是语言本身的腾挪、移动,来呈现一首诗。对于表现手法的取舍偏好,形成诗的不同风格。这组诗刚好让我们看看直觉在诗中穿行所形成的景象。
先来看《此岸彼岸》这首诗,诗中所写是诗人站在高速公路上望见一片海滨墓园的景象,这让人想起瓦莱里的《海滨墓园》,年轻时甫一读到,就被莫名吸引。这一题材,十个诗人可以写出完全不同的十首诗来,因每个人的生命经验和艺术表现方式各不相同。而吕叶在写这首诗时,运用的是自己在“那一刻”的直觉。诗人站在这里,隔着一条高速公路,便是一片面海的坟冢,更远处,是无边的大海。面对此景象,诗人想到的无非是“此岸彼岸”,这多少有些落套。但诗中的主体和出彩的部分,均因被直觉的光芒所映照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诗人的感觉里,坟墓的感觉是“似乎躺在那里的人只是熄了火 拉上手刹 拔出了钥匙/就像高速公路旁的一次熄火观景/似乎躺在那里并不是死亡 而是失去了速度的奔跑”。在高速路上的诗人对死亡的直觉是一种“失去速度”的东西。“坟冢埋葬速度,埋葬了我们疾驰的前生”。是呀,比邻高速公路的海滨墓园,让人不得不想:我们以这么快的速度,是要去哪里呢?
再看《怎么又下雪了》这首诗。一般而言,写下雪的诗,常会借下雪忆人忆事。而吕叶这首诗只写下雪本身抑或雪本身,简单之极,简单中盎然的诗意仍然是一个瞬间由直觉带来的,那就是这场雪非上一场雪,每一场雪都是独立的生命体,第二个直觉是一场雪的生命很短,从落下到融化,生命就结束了。因而在诗人眼中出现如此景象:“它们将死得干干净净/这场匆匆赶来的雪难道就是为了参加它们自己的葬礼。”这雪,有一个六角型的稳定结构,有一颗敢于赴自己葬礼的勇敢的心。它不会问“我是谁我要去向哪里”,它只是“铺天盖地前赴后继”地下着,“并将独自融化”。而落入大地的雪终将化为水,因此而获得某种神性,处低不争,把万物揽入怀中。成为大地上的至善,成为爱本身。如此写雪,轻盈的雪花竟显得无比沉重了。这是生命的分量。
诗人的第三首诗叫《时差》,写坐越洋飞机时看见一日两次日落的情景,这题材本身似乎就是诗,但要写得精彩还要看诗人的本事。吕叶在写这首诗时,仍然运用了他的直觉感受,一是“颠倒”,“你甚至辨认不出谁是谁的幻影”;二是“梦里梦外”和“今生前世”,“尽管你与前世只有十二个小时的时差/于是 你从一个梦里不断退守到另一个梦里”,“从时间裂缝里穿身而过后 你不可能再次躺进原来的尸骸”。这种直觉和混沌感,将时差带给人的感受写得很绝,也很精彩,令人不得不佩服。
纵观这组诗,诗人的感知方式多运用直觉,诗的底蕴均落在生死和时间之上,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深切咏叹和沉重关切。诗的表现颇有新意,但撼动人心的力度似乎还差一点点,这是否与诗人的表达多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有关,或者,是诗人的个体生命经验融入得还不够?欣赏之余,此小小遗憾也请教于作者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