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朱自清在评价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时,将诗歌作品中的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两种类型,即“近比”与“远比”,并认为李金发的诗歌作品属于后者。他在《新诗杂话》中的《新诗进步》一文中这样说道:“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组织成诗。”
众所周知,不管是“近比”还是“远比”,都是以此物比他物,目的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为的就是“让抽象的变得具体,让深奥的变得浅显,让模糊的变得明朗,让不容易被理解的变得容易被理解。”
比如诗人程维的《听古筝曲:〈梅花三弄〉》:
谁
将这支曲子。优雅地
在古筝上抚弄,谁的手指
就会开出冬天的花朵
十个手指。在
古筝上弹出的音符
是梅。是雪。是一缕缕馨香
爱情般温柔地闪烁
拒绝一年中最后一场严寒的封锁
脱俗于一节节
突围的手指。开遍
所有雪景的位置
在这里,“十个手指。在/古筝上弹出的音符/是梅。是雪。是一缕缕馨香/爱情般温柔地闪烁”是“远比”。
什么是“远比”?
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也更大。“音符”和“梅”、“雪”、“馨香”之间差别很大,用“梅”、“雪”、“馨香”等来比喻“音符”,很明显是属于“远比”。
这白雪中燃烧的火焰
教会我用心深入它的细节
在音乐里睁开眼睛
阅读:精神上的一滴血
世间最美的花朵
如同我的妹妹在刀锋上坚守
生命的欢乐。和我在困境中
写下诗歌。冬天的
火,面对一千种死亡威胁
摇曳出自己的本色。以此超越音乐的内涵和美学承诺
琴曲中,我枯瘦的手指
形同古梅
在不变的主题演奏三次以后
梅花已不是梅了
而是一枚宝石。填补
一只手与另一只手之间的
空白
这两小节诗歌作品更多采用的是“近比”,如“这白雪中燃烧的火焰”、“琴曲中,我枯瘦的手指/形同古梅”、“梅花已不是梅了/而是一枚宝石。填补/一只手与另一只手之间的/空白”等。
那什么又是“近比”呢?
所谓“近比”,也就是说,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受,比如把“梅花”比作“白雪中燃烧的火焰”、把“枯瘦的手指”比作“梅枝”、把“梅花”比作“宝石”等等,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当然,有时为了诗歌作品表达的需要,诗人往往会把“近比”和“远比”结合起来使用。从这首诗歌作品中不难看出,前面的比喻是“近比”,后面的比喻则是“远比”。
诗歌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使用的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又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语言。这艺术处理,就包括使用“近比”与“远比”。缺少了“比”,语言便会营养不良,大手笔必有创造和运用“比”的大技巧。从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程维是用“比”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