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哲理的发现

时间:2024-12-15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佚名  阅读:

  当诗人程维用自己手中的笔捕捉到目光所注的事物时,则又无物不可入诗,比如他的《书空十六帖》中的十六首精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哲理诗。

  在前面我们讨论过,诗歌作品的动力和对象都来自情感,同时在读者心灵中产生的也首先是情感的共鸣,所以,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就应该尽量避免材料的罗列和陈述。同时,诗歌作品必须尽量防止逻辑思辨和生硬说教,如果诗歌作品太逻辑化了会使诗歌体系崩溃,过于说教了会使诗歌作品呆板没有生气。

  记得伟大的诗人叶芝有一段非常中肯的教诲:“诗强迫我们去触摸,去品尝,去倾听,去静观这个世界,要我们避开纯粹属于理智的东西,只承认从希冀、记忆和身体的骚动中源源涌出的喷泉而避开此外的一切。”

  其实,诗人叶芝的这段话可以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诗歌之敌》中说的话互为印证:“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从我们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

  在这里,鲁迅是把“感情已经冰结”,只凭哲学和智力来认识的现象,当“诗歌之敌”来看待的,他觉得诗歌源于感情,感情发抒尽了,便不能再硬写,为文造情。只要我们领会鲁迅的这段论述,我们就会对叶芝的话更加心领神会。正因为诗歌创作是情感化的、非理念的,所以叶芝才会用“触摸”、“品尝”、“倾听”、“静观”、“涌出”这样感情化的东西。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我们主张诗歌创作应该避免理念的逻辑思辨和生硬说教,并不是要排斥思想和道德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来逐首品读诗人程维的这组精短的诗歌作品。先读一下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书空》:

  老者打拳

  一招一式都是中国书法的点与线

  一套拳术下来

  只有空气知道

  受伤的部位,已入木三分

  这首诗歌作品给我们的感受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诗人创作的生命。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同样,在诗歌创作中需要产生的激情和引发的思考也必然来自生活。

  所以,只有从“老者打拳”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能获取创作的灵感,从中发掘诗歌作品的意境美,并寻求“入木三分”的哲学思考。

  又比如诗人程维的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饮者》:

  酒杯停在桌上饮酒者已远去湖岸上传来细雪发芽的声音

  在这首诗歌作品里,诗人程维采用了整体形象体现哲思的创作手法,予以表情达意。从这首诗歌作品来看,通篇都没有哲理诗歌的句子,但却以整体形象来体现诗歌作品的哲思。这样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的是回味无穷,而且更加显得耐读耐咀嚼。

  再比如《书空十六帖》中的《剑客》:

  往往被温柔伤害

  而用利剑疗伤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从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程维善于在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捕捉诗歌的意境,而且在表现这些意境的时候,能以抒情的笔触上升为意境美和哲理化的思考。

  接下来让我们来读一下诗人程维的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夸父》:

  横行的螃蟹

  无法无天的逐日者

  一条河流着

  只是为了让你解渴

  一座林空着

  只是为了等你扔下一根柴禾

  这是一首有关死亡与诗歌作品的拟喻,给我们的感受是,“无法无天的逐日者”在半路上渴死的时候,丢掉了手里的拐杖,拐杖落下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桃林,其意义并不在于那些桃林,而在于那些桃林带来的树荫。当有人为躲避毒日暴晒走进浓郁的林荫,正好论证了太阳的无可躲避,论证了它的永恒存在,并且是不在之在,甚至黑暗和凉意也是太阳神的慷慨赐予。

  也就是说,应该以迂回代替直陈。太阳神希望世界对它的敬爱是隐喻式的,一个暗示远胜于对一条真理的揭露。意识到太阳光辉的璀璨是一次觉醒,而妄图追上并占有这光辉的母体则肯定是亵渎。所以,夸父的逐日是诗人式的自毁和血液中技艺的失败。

  在诗人程维的诗歌作品里,有些需要我们借助诗歌句子提供的信息去发掘文字后面隐藏的东西。

  比如他的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不飞的鸟》:

  众山都飞走了

  唯一鸟不飞

  守着一棵孤独的树

  树下有一个孤独的人

  他手上握着一把

  空寂的鸟声

  在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从“树下有一个孤独的人”可以看出,诗人程维的愿望是回溯式的,他向往飞翔的伟大理想,体现在先于他诞生的鸟儿的英姿里。但是,当飞翔成为现实之后,鸟儿也仍旧是他的理想。鸟儿的代表性,代表诗人心灵的可能。而“他手上握着一把/空寂的鸟声”,则成为诗人语言的猎物。诗人一生的努力,其实就是把鸟儿一闪即逝的身形,固定在诗歌作品之中。这时,也就是人性被提升到飞鸟的高度。

  在品读诗人程维的诗歌作品时,拥有一双参透文字的慧眼,善于把握住诗歌作品后面的文化信息是必要的。

  比如他的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三生石》:

  一块石头

  如何能够情证三生

  三副面孔

  一缕精魂

  昨夜在石头上喊冷

  “一块石”,像一个被用得过多的有效音符,在这首精短的诗歌作品里出现。在“三副面孔”对这首精短诗歌作品的“一缕精魂”的最后定稿中,三生石将被代替。

  在这首精短的诗歌作品里,三生石内部的灯盏被点亮,石头的秘密星图浮出,并且三生石悲恸,如世界般突兀而严峻。

  下面,让我们再来品读一下《书空十六帖》中的《李白》:

  他开口

  所有人就得闭嘴

  他说山上要有水

  就有一条瀑布在飞

  后人

  在潭底捞他的牙屑

  诗人程维在他的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创作中,似乎更热衷对“李白”的认同性采撷。“李白”这个意象在诗人程维的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作品中用得最多,也最频繁,已经成为他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的特点之一。

  这首诗歌作品的总体基调仍是古典向度的归属性把握变造,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程维在他的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作品中运用的意象和境界的传承性。

  另外,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发现哲思,这是每个诗人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且更需要有非常强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作品深刻起来。

  比如诗人程维的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一指禅》:

  一个指头的功力

  能化解多大的难题

  ——去问海灯

  这首精短的诗歌作品,给我们最突出的印象是,在抒情的过程中寓意哲理,在说理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抒发。“一个指头的功力/能化解多大的难题”,诗贵含蓄,而在诗歌作品的含蓄中体现诗人的哲思,则会给人以耐读耐咀嚼的回味感。

  又比如《书空十六帖》中的《色劫》:

  无往不胜的美

  失败于一根皱纹

  虽然只有寥寥的两句,但里面却蕴涵了丰富的人生经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这是诗人程维智慧的结晶与思想的火花。读这样的诗歌作品,能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真正感受到:“语言是一切语言艺术之外壳,而现代诗歌作品的语言这一外壳则有着特别的弹性。”

  比如诗人程维的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眉间尺》:

  双眉之间的距离

  竟然是一把剑的长度

  生死俄顷

  尚不足半步

  眉间尺,这是一个历史典故,因眉距广尺得名。相传为春秋著名铸剑工匠干将、莫邪之子。这首诗歌作品主要表现了一种古典人文精神的信念、意志和乐观主义。诗人程维的这一理想化的思绪,始终贯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并体现在中华民族蓬勃的生命力里。

  “生死俄顷/尚不足半步”。对苦难厄运抗争的勇气、韧性、自信和耐久的企盼憧憬,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遗产。

  诗人程维的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人文精神的诗性重建。

  比如他的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嫦娥》:

  镜子里的独舞者

  所有美人

  都从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雪姿

  打碎镜子,有多少块碎片

  就有多少嫦娥的影子

  这首诗歌作品就是从神话这一原型为视角切入的,透析自原型意象以及古典文化心理结构,进行历史的追忆和反思,并在源头上找寻人类生存发展的复杂经验,同时表现了古典文化艺术的庄严静穆的境界。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将视角转移一下,不难发现,在对神话的改造翻写中,隐藏在原型意象后面更为深刻的人文精神是多么需要有重新感受。

  又比如《书空十六帖》中的《秋江》:

  宣纸上的一条笔意

  有多少眼睛

  在秋波里化身为鱼

  画师背手站在岸边

  秋风在细数他的胡须

  诗人程维的这首诗歌作品深得中国诗画空灵冲淡的气韵,凸现画师的人格风神。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辨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则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淡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对于传统精神圣典和至善至美的东西,在诗人程维的现代思维演绎下,已蜕变出新的经典。

  比如《书空十六帖》中的《汤显祖墓》:

  在临川四梦里轮回的

  千古爱情

  终于在第五梦中醒来

  你在死亡中睁大眼睛

  看那人锁在梦里

  怎么也出不来

  在这首诗歌作品里,诗人程维从临川四梦里轮回流出的也并不是主观情绪,由于意象的并置关系,时间的空间化以及独特的空白效应,使“千古爱情/终于在第五梦中醒来”的焦点,尤其最后“你在死亡中睁大眼睛/看那人锁在梦里/怎么也出不来”相互叠印与交替,意象虽不发生任何被主观强加的叙述,但仅仅凭借它们各自并置叠化的关联,以及中国古典文化视境的风景演出,诗歌作品中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或隐或现地从诗行中溢出。

  接下来让我们再读一下《书空十六帖》中的《酒器:爵》:

  与明月对饮

  一不小心从嘴角溢出

  ——三个李白

  这首精短的诗歌作品,高度的凝练与简洁,“与明月对饮”中有一种返朴归真的纯净,空旷静穆的境界,凸现诗人程维的人格魅力。

  “一不小心从嘴角溢出/——三个李白”,是古典诗歌“对影成三人”的化用。而且诗人程维的奇妙就在于把这几句诗由实化虚,对饮是“实”,从嘴角溢出李白则是“虚”,所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新意的刷新。

  又比如组诗《书空十六帖》中的《西施》:

  美人计在吴宫用尽了

  就下岗

  那个修自行车的男人

  在门对面等了她千年

  从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人要是没有理想信念,就等于主动让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美人计在吴宫用尽了/就下岗”这个悲剧,表达了西施在不畏强大的超自然和自身黑洞,顽强生存,并不断拼搏,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靠的就是这一盏虽微弱却永不熄灭的理想信念的明灯。

  在今天,“那个修自行车的男人/在门对面等了她千年”。在理想信念破灭的混乱中,一边擦干泪眼里贮满的往昔荣耀和感伤,一边执著地拉紧通往曙光与温馨的钟缆,这是历史进程中最动人的一幕。也许海市蜃楼早已不是一种目标或借用手段,但是,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理想现实。

  最后,让我们来读一下《书空十六帖》中的《渔父》:

  月亮是一尾夜空中的鱼

  在黑暗里划动

  从网眼的星孔里

  能看见孤舟上垂钓的老翁

  这首诗歌作品的第一小节的两句,是描写一方空寂无声的夜,月亮在“在黑暗里划动”,主人公的身份被隐藏了。第二小节的两句,万籁俱寂中“从网眼的星孔里/能看见孤舟上垂钓的老翁”,视觉意象由月亮划动的画面转为静态。

  在这首诗歌作品里,既没有特别强加的主观情绪,诗人程维描摹的仅仅是几个客观的具体物象,也没有分析性逻辑语言,诗人程维呈现的只是物象自身的演出。在这里,主体的客观化使这首诗歌作品的画面感充满自足性,凭着这种自足,我们能更多感受其隽永的内涵。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