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鸳鸯针》科举观探析

时间:2024-05-26    来源:馨文居    作者:吴萃芳  阅读:

  活在有科举制时代的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中进士。这就是当时读书人最想完成的梦想,为了追求这个梦,人逐渐变化,生活也在不断变化。读书人投入在科举中,身心被困,无论正负价值都值得思考。以下从小说《鸳鸯针》对科举观展开分析。

  一、关于《鸳鸯针》中科举内容

  《鸳鸯针》共四卷,第一卷是以明代嘉靖王朝为主要背景,讲述了一位在杭州仁和县读书的书生徐鹏子,他的成绩非常优秀,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他的同学丁全贿赂考官修改试卷上的名字,偷走了徐鹏子的成绩。这种损人利己,使用欺诈和贿赂官员的时代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卷主要是明代天顺至嘉靖年间的故事,讲述江西新建县一位学者的故事。秀才名叫石大来,在偶然的机会为朝廷工作时,被一个风胡子的人救了出来,最后两个人都被朝廷重用。当他任总督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该卷主要是说明“朝廷不能只局限于那种一流的做官之道,而要根据人才的特点学会用人”的命题。

  第三卷主要围绕“真文章从不曲折假面占位撒娇”展开,故事主要讲述在崇祯年间,有一位学者叫宋连玉,为人十分谦虚老实,不追求功名。而他有一个社会好友卜亨,背信弃义,又无事可做,文章不能成篇。后赴南京纳监,卜亨为求功名,找宋连玉为他替考。卜亨成名后,前往北京赴约,为了避免写诗写文章,寻找狗洞狼狈逃跑。该卷主要是为了讽刺古代假名士,没有真才实学。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第四卷则是描写了《欢喜冤家一场空热闹撰钱折本三合大姻缘》的故事,该卷将明万历朝作为故事背景,在明万历朝有两个商人,他们是吴元理、范顺,这两个商人的性格及类型都是不同的。范顺为人嚣张,在占有了吴元理千担米粮之后,便外出经商了,家中妻妾无人管束、恣意行事,做出了许多丢人的事情。而范顺为人实诚,他的女儿贞姐嫁给了穷儒生。而这儒生很上进,最后中进士,并且获得了知县官位。吴元理遇到了一些蛮横之事,还是范顺女婿调查事件帮助其洗清冤屈免于罪罚。

  《鸳鸯针》四卷都分别描绘了晚明时代的社会现状,体现了在明代科举制度下不同读书人的形态,将他们品格的好坏,行为是否正直,对于学问和生活的追求都一一展现出来。

  二、从《鸳鸯针》徐鹏子、丁全分析科举观

  (一)《鸳鸯针》中徐鹏子、丁全人物内容

  明代嘉靖年间,杭州一个小县城有一位已婚学者。书生名叫徐炳玉,又名鹏子。他的妻子姓王,夫妻依靠祖先留下的财产谋生。秀才只想读书,读诗写文章都还不错。又是一年的乡试即将来临,他信心满满,觉得肯定能考上。却没想到事与愿违,书生不如意,天天郁闷,打骂家里的佣人。有一天,他翻阅了考上的人的文章,发现他的文章被其他人用了,所以他很快告诉了友人,并准备向官员揭发。结果被他的友人阻止了,原来他的文章是一个叫丁全的人买的。书生很生气,而丁全和友人共同设计了他。他被陷害判处三年监禁。而丁全在被录取后,顺利地运用了同样的方法,获得了官位。徐鹏子的妻子一直在等待救出徐鹏子,她卖掉了所有的财产,救出了徐鹏子。徐鹏子因为家境贫寒,找不到谋生的办法。一直到最后,徐鹏子升职,得知他的仇人丁全被关进监狱,徐鹏子减轻了丁全的刑罚,以德报怨,晋升到了尚书位。

  (二)从书对科举观的分析

  1.科举是诱惑和灾难的双头刃

  科举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且真实地损害到了一些有才学的人的生活和仕途。徐鹏子本来想通过读书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自己的社会层级,但是因为出身寒门,遭受到了一系列不公的遭遇,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来,科举虽然有利,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

  《鸳鸯针》对科举这一个制度的体现主要还是描写在丁全身上,丁全明明得到了好处,并且如愿当上了举人,他的遭遇怎么就反映科举问题了。当然,不靠自己能力得来的东西,也不能安心地接受,每天都心怀忐忑。

  小说中对这个有详细的描写:在京城的时候,就有同样的一个假举人的事情被曝光,丁全吓得以为自己败露。后来丁全遭到同僚的质疑,上司的疑心,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时刻折磨着丁全,使丁全在人的品质和性情上饱受折磨,但是因为科举的好处太大,受到名利的蛊惑使他日日夜夜遭受良心上的谴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克己,复礼,对个人的羽毛极为爱护;而小人,更加在意的是权力和金钱,甚至是名声。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就反应在个人的内在修养,品德的高尚,思想的追求,和追求科举背后的金钱,权利是不一样的选择,也是背离高尚情操的一种做法。

  在丁全自身的角度来说,他从小虽然不爱读书,但还是受圣人思想熏陶,在精神上自然是和圣人大致保持一致的,但是因为周围的大环境,他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他做出了这种的举动,虽然他成功了,但是被怀疑,被嘲讽,甚至每天担心自己被拆穿,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从另一个层面也是对科举的讽刺。

  2.科举对人性的毁灭

  小说整体上下文都在对丁全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详细的刻画和描写,考上之后受他人称赞羡慕,后文又受自己的良心折磨,前后突出对比也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后丢失本我的人的同情。

  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丁全本身也是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受害者,因为周围的环境,家人的期许,他对名利的渴望使他走上了这条道路。渐渐地他迷失了自己,在这里,故事整体的讽刺和悲剧也就显现了出来,相比较于在作弊之后被他人讽刺嘲笑,内心的折磨反而更大。

  作者把科举舞弊带来的恶劣影响集中到了徐鹏子与丁全两个人的身上,通过丁全、莫推官、白日鬼这几个人的所作所为,反映出了科举舞弊的种种方式:间接的方式如丁全依靠年家的关系找到莫推官,贿买关节;直接的方式如在考场中直接调换徐、丁二人的试卷。丁全的科举舞弊行为导致徐鹏子不仅没有考取功名,而且还被构陷入狱并差点丧命。在会试时,丁全又以同样的方法换走了他人的考卷,害得他人家破人亡,这反映了丁全的阴险毒辣。有真才实学的士子蒙冤入狱,而钻营小人却步步高升,这种极为不合理的命运安排显得十分具有讽刺意义,作者在这种讽刺的情绪基调下,对依靠关系进行权钱交易的官员和学子进行了无声地痛斥,为深受科举舞弊之害的广大考生鸣不平。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庄子心中的“富贵显严名利禄”,都是令人困惑的外在事物,这也是儒家所说的“欲灭人,可以由非人化为自我”。但不幸的是,丁全选择了一条非人类的道路,他用错误的手段追求科举的名声,失去了自己的人性,因为不断追求科举的利禄,使他和人性越来越远。丁全通过一系列的欺骗,然后愈演愈烈,作为官府官员但不履行职责,而是依附于强大的人,最后犯下的灾难被他人揭露,由仇人徐鹏子来处理案件,但徐鹏子仍然选择宽恕,丁全在这一宽恕中逐渐受到影响。

  在小说的结尾,丁全是通过对表面情况的刻画,其实是对人物的一种怜悯。作者通过呼应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对一个在科举诱惑中迷失自我的人的怜悯之情。最后,丁全也成了受害者。在科举制度下,他成了一个迷失自我的人。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和自我,就显得特别荒谬和悲惨。与这种伤害相比,他在欺骗过程中所受到的屈辱和报复根本不值一提。

  小说通过故事人物悲剧的荒谬加剧了其批判力度,准确来说,丁全和徐鹏子都受到了科举制度带来的坏处,他们分别展现了科举制度带来的不同悲剧,将科举之殇的荒谬性和悲剧性更加生动地诠释出来。小说叙述有着一个精妙的结构,这种相辅相成地巧妙叙述展示了文章作者对科举制的怀疑和批判,科举制所谓的公正更是耐人寻味,同时还体现了为自己而学与科举制度之间互相矛盾。正因为这几个故事的生动,让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分析从侧面体现得更为深刻,更加令人深思。

  三、结语

  《鸳鸯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科举弊端的影响是真正的人才被摧毁,这是作者对科举的又一愤慨。科举考试的要求由于文章的总体一致要求,逐渐束缚了学子的思想,而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有许多人作弊这种情况,伤害了他人未来的同时也遭受了折磨,这是对个人成长不可磨灭的打击。在描写人物斗争史的过程中,作者暗讽这一制度的弊端,从当时所有描写明清的小说来看,正是由于这一优势,小说才是辉煌的。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