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自冲破古典诗歌格律的镣铐以来,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当然,这也只说明其不愿意做死板僵硬、千篇一律的形式的奴隶而已,但并不意味着抛弃形式。因为一切内容以及诗歌作品的思想情感,只要进行交流,那就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形式当中。所以,现代诗歌作品也就没有任何的理由去拒绝为自己的情感意境寻找恰当的形式和节奏。相反,在抛弃了古典诗歌那种固定格律的形式之后,更应该为现代诗歌探索并寻找合适的、完美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去制定一些固定的千篇一律的形式。
在上面的章节中我们探讨过,对于诗歌作品,构思时应该顾及形式和节奏,因为这是对诗歌语言的视像功能与声音功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使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表现产生建筑美和音乐感。形式上的对称能造成均衡,参差有利于诗歌作品情感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整齐的能显示庄严,长短不一的看上去生动活泼。
比如诗人程维的《陈寅恪在晚年》:
他荒凉的额上
思想密布:一部如此的大书
被巨手打开
又被荆棘遮掩
我们怎样才能接近
在陡立的精神上攀缘
在这里,诗歌作品的句子长短不一,长句不长,短句不短,基本上是采取“三顿”的句式,从而使得全诗节奏对称而鲜明。此外,不同的建节、建行形式,还能取得静与动、强与弱、省略或突出的艺术效果。
他失明的眼睛
无法看见却能透彻彼岸
历史的现在时
在光芒不能抵达的地方
也从未中断
他的著作如此丰盈
而生命只遗剩水残山
谁说天才在我们中间
他的内心早已把我们区分
如果大师要等待发现
那么我们都是盲人
在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既诉诸于心灵,又诉诸视觉和听觉,这样就十分有利于诗歌作品情感表现的消与涨,以及抒发情感的跌宕起伏,同时也增强了诗歌作品长短参差的错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