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如何克服“时代病”

时间:2021-12-29    来源:馨文居    作者:网络  阅读:

  心理医生说的话到底有没有用,李红佳还在尝试中,但她很清楚一个事实,哪怕是成年人也要学着如何去爱,只有内心的爱走出去,别人的爱才能走进来。

  空心病:学会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23岁的嘉嘉在一所名校读研究生,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家庭条件优渥。在同学眼中,嘉嘉是个奖学金拿到手软的“学霸”,她外表阳光灿烂,但内心并不快乐。

  小时候,因为一直忙着学习,鲜少有机会接触外界,嘉嘉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虽然成绩很好,但她习以为常,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除了学习,她似乎无事可做,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心里空落落的。

  高考后,嘉嘉想报师范学院,将来做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但是家人认为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好,一向乖巧听话的嘉嘉不敢反驳家人,只好报了并不喜欢的金融专业。

  进入大学后,家人嘱咐嘉嘉好好学习,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不要浪费时间玩,于是嘉嘉很少花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别人羡慕她学习好,嘉嘉却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一个“考试机器”,活得没有个性和价值。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孤独偏僻的小岛上,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没有真正开心过。别人觉得我前途光明,我却时常感到迷茫,内心空洞,恐惧未来。”嘉嘉找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倾诉苦闷。

  在心理咨询室做了相关测试后,嘉嘉惊讶地发现自己很符合“空心病”的种种症状。

  “空心病”这个词是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在一次公益论坛上提出来的。“空心病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患者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等。”徐凯文给“空心病”下了定义,但是他强调,“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看起来像抑郁症,但并不是,因为药物治疗没有效果。”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容易得“空心病”?徐凯文认为和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学校和家长过度关注分数,忽略了素质教育和情感陪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生存焦虑一点点摧毁了孩子的快乐,让他们丧失了存在的主体意识和价值感,继而造成“空心病”大肆流行的局面。

  徐凯文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博士。2016年,他以北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发布了一组“空心病”人群数据: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现在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徐凯文说,患有“空心病”的学生,往往是品学兼优的人,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娱乐。

  心理老师建议嘉嘉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减轻学习压力,多去体验大学生活的丰富精彩。嘉嘉决定自我拯救,她给自己报了舞蹈班和吉他学习班,周末约同学一起去郊外游玩,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中放松心情。虽然参与这些活动时,她还忍不住有罪恶感,觉得是在浪费生命,但她相信,这是让自己健康起来的正确方向​‍‌‍​‍‌‍‌‍​‍​‍‌‍​‍‌‍​‍​‍‌‍​‍‌​‍​‍​‍‌‍​‍​‍​‍‌‍‌‍‌‍‌‍​‍‌‍​‍​​‍​‍​‍​‍​‍​‍​‍‌‍​‍‌‍​‍‌‍‌‍‌‍​。同时,她尝试向家人敞开心扉,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家人的理解不一定可在短期内达成,但她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1925年写过一首经典诗作《空心人》,描绘的就是现代人无聊、空虚与焦虑并存的生活状态。在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的现在,无意义与焦虑的状态依然存在。

  “空心病”群体除了自己调整生活和心态外,也需要外部的支持。“那些‘空心病’学生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父母和老师没有让他们学会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徐凯文教授呼吁家长和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和品格塑造。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