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日,第四届“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全国总决选于成都圆满落幕。从晚冬料峭到初秋和朗,本届“致经典”跨过九个月的时光,与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万名选手一起,在诗词中体验青春,在经典中认识世界。
今年6月17日以期颐之年去世的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自首届“致经典”大会起,便受邀担任大会总顾问,大会所选的中华古诗词英文版均由许老翻译。中国诗词经典的双语诵读,之所以选择许老的翻译,主要因为许老的译本讲究韵律,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又不失原文意境,很适合当代中国青少年记忆和背诵。这不免让人想起许老在《译笔生花》中的一段表述:“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两者同出,异名同理。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 许老从事翻译工作80多年,一直倡导文学翻译者夯实内功,从学习、模仿、借鉴中体悟翻译艺术之美,他认为翻译实践先于并高于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应该来源并运用于翻译实践,同时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他将典籍外译看作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认为中国文化梦需要几代人接力完成,外译理论和实践人才应该尽早培养,形成梯队,以便又好又多地为世界传达中华文化之美。
显然,双语诵读既涉及到经典的传承问题,也涉及到传播问题。中国日报创立并着力推动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青少年当中传承文化经典,并通过他们实现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世界传播。先激发青少年传承和传播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更好地感染和鼓舞外国青少年去努力学习中国的经典诗词。至于许老的翻译是否为外国学术界特别是一些海外汉学家所认可,那应是另外一个话题。
可见,文学翻译特别是文学经典翻译,一定要体现其当代的实践应用价值,即要实现“译”以致用。不然,很多翻译很可能就会无人问津。经典翻译难,经典诗词翻译更难,道理兴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