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长安青门:去去望行尘,青门重回首

时间:2024-08-0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罗曼  阅读:

  东方属木,木色为青,“青门”在古代常用以指代都城东门。青门是唐长安城迎来送往最重要的出入口,唐人无论送别、应举、下第、赴选、流贬、回朝、奉使、宦游、访友,大都要从青门出入,因而无数文人士子在此迎送筵饯、驻足停留、俯仰回首,留下深沉的别情离思和人生感怀。

  白居易《劝酒》(其七)曰:“何处难忘酒,青门送别多。敛襟收涕泪,簇马听笙歌。烟树灞陵岸,风尘长乐坡。此时无一饯,争奈去留何。”此诗主题是送别,意在劝饮,诗中提到的“青门”“长乐坡”“灞陵岸”,皆位于长安城东,是唐长安城祖饯送别最频繁的“站点”。

  “青门”之称最早始于西汉,指汉长安城的东南门霸城门,唐代诗文中素有“以汉喻唐”的传统,青门作为汉都长安的东方门户,也顺理成章被“平移”来指代唐长安城东门。唐长安城东面有三门,自北向南分别为:通化门(今西安市金花路附近)、春明门(今西安市咸宁西路一带)、延兴门(今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村南),均可称“青门”,亦称“东门”“都门”,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西安依旧保留“通化门”“延兴门”的故称,并将其命名为地铁3号线的站名。青门至灞桥的城东一带是当时的交通枢纽,乘水利之便,控东方三路,无论东去洛阳,南下江淮、荆襄一带,北上幽、燕、蓟地区,都须东出青门,出青门意味着拉开离别的序幕。唐人常在青门外,置酒设宴,折柳赠别,因此有“青门酒”“青门醉”“青门柳”等典故,“青门酒垆别,日暮东城鸦”“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句句关乎离别。

  长乐坡(今西安市城东长乐东路上)是东出青门的“第二站”,本是长安城东的一处山坡,位于浐水西岸,长乐坡上设有长乐驿。白居易在《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中道:“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诗人于长乐坡送别友人,见眼下浐水悠悠,如同绵绵不尽的离愁,故云“长乐”是“长愁”。

  长乐驿下一站是灞桥驿(今西安市城东灞桥村一带),灞桥驿是长安送别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故情深义笃者方送别至此。杜《灞桥赋》云:“莫不际此地而举征袂,遥相望兮怆离群。”李白《灞陵行送别》曰:“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行至灞陵,往往令人伤感惆怅。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青门、长乐驿、灞桥驿是唐人东出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祖饯送别相继的站点,青门是起点,灞桥是终点,每向前一步,就意味着离别又近了一分,直至灞桥,不得不挥手作别,故灞桥也被称作“销魂桥”。青门、长乐驿、灞桥驿本是独立的站点,但都与离别息息相关,在地理上又毗连相接,共同构建起了东出长安的离别大道,故“青门—长乐驿—灞桥驿”这一路也被称为象征离别的“青门道”。

  “青门道”是一段“离别道”。白居易与元稹为莫逆之交,元稹元和元年(806年)九月自左拾遗被贬为河南尉,元稹离开后,白居易怅然若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别元九后咏所怀》,诗歌前四句描写桐叶凋零,槿花稀落的萧瑟秋意,然而更令诗人内心伤感的是至交好友的离去,“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诗人向友人娓娓诉说,不要怪我没有亲自送你啊,我的心早已飞往青门外的离别大道之上,同你随行,这里的“青门东”,边界是模糊的,空阔无尽,它既是送别的场所,更是远行的路途,诗人的心陪伴着好友一起远行。紧接着,诗人又道“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朋友不在多,贵在相知相惜,“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同道之人远去,整个长安也变得空空荡荡。这里“长安空”照应了前句的“青门东”,“青门东”是离别的空间,诗人的心随好友元稹东去远走,而“长安空”则是诗人心灵的空间,诗人移情于物,心灰意冷,长安也顿觉空寂,了无生趣了。

  “青门道”也是一条“浮沉道”。青门是离开长安的起点,“出青门”意味着与长安作别,远离京城,于武陵《东门路》曾言:“东门车马路,此路在浮沉。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长安是唐代士人谋求仕进,追求功名的必趋之地,是天堂也是地狱,得志者眼中的长安山河景明,富庶繁华,岁月安好,失意者眼中的长安忙碌喧嚣,人情淡漠,思虑营营。正如诗人所言,东门路是一条“浮沉路”,得志者踏足,失意者离开,杜牧在《送友人》中悲叹:“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每一位从青门进入长安的年轻士子莫不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然而一介寒士想要出人头地往往难如登天,得意者毕竟寥寥,多的是熬白了鬓发,虚耗了青春,最终囊空如洗,贫病交加,从青门默默离开的寒士。对此,晚唐诗人刘驾有一首诗,名唤《青门路》:“青门有归路,坦坦高槐下。贫贱自耻归,此地谁留我。门开送客去,落日懒回马。旅食帝城中,不如远游者。舟成于陆地,风水终相假。吾道谅如斯,立身无苟且。”诗人原本以为的“青门路”是一条“青云路”,踏足长安,名震京华,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然而旅居长安多年,却累举不第,寂寂无名,不仅要忍受生活的窘困,还要饱受世人的冷眼,即便如此,诗人还是固执地坚守心中事功不朽的“道”,“舟成于陆地,风水终相假”,这是此诗的名句,他将自身比作一叶扁舟,坚信虽暂时“搁浅”,然终有风水相济,扬帆远航的一天。此诗悲情却又昂扬,刻画了无数像刘驾一样终年困守长安、却不自弃的贫寒士子的命运。

  一千年前的长安青门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人满怀期待,奔赴而来,也有人心灰意冷,郁郁离开,“青门道”留下和见证了无数离人和文士的身影,以及他们各不相同的命运遭际,起落沉浮。“去去望行尘,青门重回首”,他们最终离开长安时,总免不了再一次回首青门,而这一瞥,意无穷。

长安青门

古诗风韵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