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走遍万水千山

时间:2025-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莫 伸   阅读:

  首选地是安徽皖南。

  临出发前,考察队员们将标本室里那些朱鹮标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熟悉并牢记朱鹮的体貌特征,掌握了识别朱鹮的年龄和骨骼的方法,对朱鹮的营巢特点、日常活动规律、活动范围以及生存的海拔高度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和反复的学习。

  一切就绪,这才正式行动。

  给考察队配发的装备很不错,其中给刘荫增的配置最为高档:一杆漂亮的德国雕花双筒猎枪,两台各有特点的德国相机,连胶卷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彩色胶卷。如果按价格计算,每卷40元,超过了刘荫增半个月的工资。

  除此而外,还专门为考察队配备了一台16 毫米的手摇电影拍摄机。

  到达皖南后,考察队深入农村,一边拿着朱鹮的照片供人观看,一边询问村里的老人,希望捕捉到朱鹮的蛛丝马迹。

  村民们看了照片,众口一词,说这是“白鹤”。

  有人说:“这种鸟我年轻的时候常见,羽毛白里透红。这些年见不到了。”

  有人说:“以前它们在田里吃虫子,吃泥鳅,晚上落到树上过夜。”

  也有人说:“这种鸟害羞,喜欢大树和水田。现在大树都砍了,水田冬天都干了,鸟也不见了。”

  还有人说:“肯定不见了嘛,人以食为天,鸟一样的。没吃没喝,它要么等死,要么飞走。怎么可能还有呢?”

  ……

  点点滴滴的信息,都反映了朱鹮曾经在皖南存在的事实,也无情地告诉了考察队员们:这只是从前,只是曾经。

  刘荫增带着他的队员们继续跑,一边跑,一边不断地听到朱鹮的传说。奇怪的是,他们似乎经常能够捕捉到朱鹮的痕迹,却又始终无法见到朱鹮的影子。

  就这样凄风苦雨,寻寻觅觅,夜以继日,反复奔波,直到年底,才失望地返回北京过年。

  回到北京后,他们写出了当年的考察报告。整篇报告凝结为一句话:

  自1964 年以后,中国境内再没有出现过野生朱鹮的消息。

  很快,中国科学院将报告送呈国务院。

  不久,传来了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环境领导小组组长谷牧的指示,没有朱鹮的消息不等于朱鹮已经灭绝,要下决心继续寻找。不要拖也不要等,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朱鹮展开详尽地调查,给国际上,也给我们自己一个明确的、负责任的答案。

  进度太慢了

  1979 年3月,正值春暖花开,刘荫增带着三位队员,再次踏上了寻找朱鹮的征程。这一回他们进入燕山山脉,之后沿着黄海和渤海一路向前,直到走进靠近朝鲜半岛的千山山脉,才折身西行。

  回忆那段时间的工作,刘荫增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字:慢。

  进度确实太慢。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他们要跑的范围太大,无论是此前的大别山、天目山,还是如今的燕山、千山,包括后来的吕梁山、中条山,等等,他们只能选择性地进行考察,真要是每一座山脉的每一条沟谷都俯下身子进行细细密密地考察,即使再为他们增加十倍的力量,也仍然不够。

  掉头西行后,他们出娘子关,进入山西地界,之后过太原,到临汾,越过中条山直抵西安。

  陕西省林业厅对刘荫增的到来非常重视,厅长亲自出面,将“陕西朱鹮调查小组”的专家们邀集在一起开会。大家先是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心得,探讨西部朱鹮历史分布的情况,再就是商量继续寻找朱鹮的方向和路线。

  散会后,在林业厅的组织下,各路专家分乘车辆,赶往汉中。

  其时已是冬天。

  到达汉中后,先是听取整体情况的介绍,再根据这些情况作具体分析,大家认为,相比较而言,洋县最具备朱鹮生存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于是继续赶往洋县。谁知在洋县问起朱鹮的情况,各行各业的回答高度一致:多年不见这种鸟了。

  为什么就见不到它们呢?

  不久,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向中国科学院和林业部了解朱鹮调查的情况,并表示关切:到底是什么情况?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朱鹮?为什么至今还不见音讯?

  考察队据实汇报。

  汇报中,他们坦诚地讲到考察进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交通工具。

  火车只能通到比较大一些的城市,而朱鹮则生存在比较偏僻的山区丘陵地带。这些地方连一天一趟的公交都没有,这就极大地影响到考察速度。

灭绝 朱鹮

情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