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过年

时间:2024-04-02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清风垂柳  阅读:

  今日冬至,过了冬至,离过年就不远了。要说过年还是小时候的年味比较重,现在过年没有一点儿年味,感觉跟平常没什么区别。小时候日子虽然苦,但是每逢过年都很开心。小时候的过年仪式是非常隆重的,现在再也体会不到那时的快乐了。

  “冬至不端扁食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们豫东地区把饺子叫做“扁食”,冬至这天,就算家里再穷也得吃顿饺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就算过冬至,母亲也只会买几两猪肉。那年临近冬至,村里有家人杀了猪,然后挨家去送猪肉,算是上门推销。当那人拎着二斤多猪肉来到俺家时。

  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叔,俺都不爱吃肉。”

  我那时才五六岁,哪里明白母亲的话啊?在旁边马上接一句:“我爱吃肉。”

  母亲听到我的话,尴尬地摸着衣角。哪有不爱吃肉的啊?何况在那年月,要是吃上一顿肉是多么幸福啊。母亲那样说,只是因为家中没钱罢了。   那人看出了母亲的无奈,笑着说:“没钱也让吃肉,拿着吧。”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母亲接过来肉说:“叔,等申光他爸打工回来,就把钱给你送过去。”

  那人笑着摆摆手说:“不急不急,马上冬至了,先包顿饺子吧。”

  那二斤猪肉,母亲用一半包饺子,一半留着熬猪油。熬过猪油的肉放在油罐里,省着吃,炒菜时放上几小块。那时过冬的菜只有大白菜和萝卜,要是能加上几块肉,简直是美味无比。

  母亲把猪肉和白菜剁成馅,包了一顿饺子,我和妹妹终于痛快地吃了一顿冬至饺子。父亲年底回来时,母亲马上让父亲把肉钱给那人送过去。   有一年冬至,父亲正好打工回来。父亲在镇上买了肉,一家人在一起吃了饺子,我感觉那年冬至的饺子是最好吃的。

  冬至过后,很快就进入腊月了,进入腊月后新年就不远了。进入腊月,小孩子就天天数着日子,盼望着新年快点儿来。这时,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了。男人们每天早上都去赶集,今天买年画,明天买炮仗,后天再割肉,有时也会空着篮子回来。我最喜欢跟着父亲去赶集,一大早父亲就把我喊起来。父亲擓着长篮子,我在后面跟着。大集离我家很近,约有一里地的距离。路上都是赶集的男人,碰到熟人都会打招呼。问问对方什么时候打工回来的?今年钱好挣不好挣?今年的猪肉价格如何?诸如此类的家常话。

  我跟着父亲去赶集,最喜欢买的是炮仗。小时候最爱放炮,那时买了鞭炮都要拆开放,这样放得时间长。一盘小炮也就一二百响,拆开来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拿着小炮,点着后马上扔出去,玩得不亦乐乎。

  俗语说:“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件大棉袄。”每到过年,小女孩都爱戴头花,小男孩都爱玩炮仗,老年人能买件大棉袄,就很开心了。虽然日子苦,但是每到过年,母亲都会给我们买一身新衣服、一双新鞋子,不过买了都会先放着,等大年初一那天早起才舍得穿上。而父母很少买新衣服,有时几年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父母嘛,都是把最好的留给子女,自己无所谓。

  开始市场上卖的只有炮仗,后来也卖小烟花和炸鞭。有一年玩炸鞭,把新衣服上烧了好几个洞,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发现。母亲看到又觉得好笑,又心疼我的新衣服。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年味就更浓了。每天都有事情干,首先就是打扫屋子和灶火。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蒸馒头。因为过年时比较忙,不可能天天蒸馒头,而且还要待客,所以都要提前蒸很多馒头。家里人口多的,蒸得更多,也蒸得更早。每到蒸馒头时,头一天要发面,我家一般都是发两大缸面。发面也要分几次发,不然面不开。头天中午吃了饭,先发小半缸面,等下午面开了,再加上干面粉和水,让面接着发酵。等到夜里,还要再发一次,这叫做“接面”。每到这时,半夜都能听到父母起来去“接面”。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就开始蒸馒头了。有个老规矩,过年的馒头都要做成圆形的,不能做成长方形的,寓意圆圆满满。做成圆形的要比长方形的费时间,所以蒸馒头都要一整天。每到蒸馒头时,小孩子都要被打发出去玩耍,因为大人怕小孩子乱说话,犯忌讳。每到蒸馒头时候,都会请三爷帮我家烧锅,父亲和母亲负责揉馒头。馒头揉好后,再醒发一会儿就可以下锅蒸了。过年蒸馒头还要用上大篦子和大锅拍,这样一锅可以蒸两篦子。我家没有那种大篦子,都去邻居家借。平常的篦子放在锅里直到锅半腰,大篦子可以放到锅沿上,再用大锅拍罩上。蒸馒头用的劈柴,是父亲提前劈好的。蒸一锅馒头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父亲还专门准备一个钟表,让三爷看着。三爷烧锅,父母还要接着揉馒头。等一锅馒头蒸好时,再让父亲掀锅。

  蒸馒头之前,父亲提前在堂屋里用凳子支上木棍,再铺上箔。箔的用处除了晒棉花,就是过年时晾馒头。每蒸好一锅馒头,父亲把冒着热气的馒头倒在箔上面自然晾凉,然后再蒸下一锅馒头。这样边揉、边蒸、边晾,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才能把馒头蒸好,蒸好的馒头少说也得有三四百个。

  馒头晾凉后,第二天就要熏馒头。这么多馒头如果不熏,很容易发霉。熏馒头要用硫磺,所以赶集时都会买上一块硫磺。熏馒头也在缸里面,父亲先把一块硫磺用打火机点着,放在一个盘子里,用“牛笼嘴”罩着,防止馒头把硫磺压灭。然后把馒头放进缸里,再用塑料布封着,用绳子把塑料布系紧。就这样等硫磺燃烧完,大概一两个小时后,就可以开封了。被硫磺熏过的馒头,虽然不容易发霉坏掉,但是有股淡淡的硫磺味,有些人不喜欢这种味道,不过我觉得味道还挺香。就是不知道,吃多了对身体有没有坏处,按说应该没有坏处,毕竟吃了那么多年大家都没事。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不再自己蒸馒头了,变成了买馒头。每到过年,家家都会买上几麻袋的馒头,买的馒头也需要熏。不过近几年,大家买的馒头也少很多了,毕竟现在馒头店基本过了初五就开业了。而且很多人过了初五都回去上班了,不像以前,至少要过了元宵节才会外出打工。年味就这样被快节奏的时代潮流,慢慢冲淡了。

  除了蒸馒头,炸年货也是一件大工程。过年要炸油条、炸鱼、炸鸡肉、炸小酥肉等等。每到炸东西时,母亲都会把我们赶出去玩或者看电视,因为炸东西时的忌讳更多。小孩子都是叛逆的,越不让干啥越要干啥。炸年货需要大半天的时间,中午一般炸不好,我们都会吃些炸好的油条和肉,母亲让我们拿了肉赶紧离开厨房。吃了油炸的东西最容易口渴了,然后就跑到厨房跟母亲说:“妈,我渴了。”

  这句话一出口,迎来的不是茶,而是一顿骂。哈哈哈……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母亲是不是这样。我们那边过年炸东西,母亲最怕小孩子说口渴。说是如果在这时说口渴,就会得罪灶王爷这些神仙,然后炸的东西就不好了。所以,每到炸年货时,小孩子都会被赶出去玩。可小孩子偏偏不长记性,每年炸年货时都会说口渴,然后就是挨一顿骂。   除了炸肉,熬肉也是一件大事。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买鸡鸭鱼肉。割肉时都要割一块“柳条子”,也就是带排骨的五花肉,留着供神。熬肉时,把整鸡和猪肉一块放到大锅里熬,整鸡和“柳条子”一样都是供神的。劈柴烧得旺旺的,肉锅“咕嘟咕嘟”的响,肉香味能飘二里地。肉熬好后,盛出来,留下肉汤,要接着熬海带。海带是小时候过年必吃的食物之一,不过现在冬天也有很多蔬菜了,海带基本不吃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赶集时,买上几条海带,在熬肉那天洗干净,切成丝,放在肉汤里熬熟。大鱼大肉留着待客,在过年的前几天,每天都吃海带丝。因为海带丝是用肉汤熬的,所以也是非常美味的。不过近些年,再也不吃海带了,那个味道也成了一个回忆。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腊八节和祭灶节是过年前两个重要的节日,不过现在没什么仪式感了。腊八节一大早都要喝粥,小时候不会像现在熬八宝粥,那时熬粥最多放点儿大红枣,后来才有蜜枣。熬好的第一碗粥,人是不能喝的,要喂枣树,家里没有枣树的就喂槐树。把粥抹在树干上,寓意来年风调雨顺、多福多寿,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喝粥。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不过我们不叫小年,叫“祭灶”。祭灶节要吃“祭灶糖”,这是一种麦芽糖,成分和麻糖一样,不过上面没有芝麻,是成块卖的。祭灶这天早上赶集,父亲都会买上一块“祭灶糖”。卖糖的老板,用锤子“当当”两下,敲下来一大块,然后放到秤盘里称重。祭灶糖要等吃过晚饭才吃,除了吃还要敬灶王爷。用祭灶糖敬灶王爷,说是为了粘灶王爷的嘴,省得他上天乱说。当然这是迷信,不过也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期盼和愿望,毕竟大过年的,谁不想事事顺意呢?现在祭灶糖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麻糖。虽然麻糖比祭灶糖更精致,但是总觉得没有小时候的祭灶糖好吃。

  祭灶过完,转眼就到了除夕。除夕最重要的仪式是贴年画,我最喜欢帮父亲贴年画了。以前家里全是瓦房,各屋的门都很破旧。贴上年画之后,破木门也先显得生机勃勃。贴年画越早越好,所以除夕那天早上吃过饭,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年画。旧时候有个老规矩,一旦贴上年画,债主就不能进家门要账了,所以都比着看谁贴得早。不过现在基本没人欠账了,现在贴年画贴得早,是为了讨个彩头。贴年画之前,先用开水烫些面粉,烫成浆糊。再打一盆水,把各个门擦一下,擦掉积攒一年的灰尘和蜘蛛网。除了门上面,树上、牛槽上、水井上、粮仓上、院子的墙上、拖拉机上都会贴上年画。不过这些物件上贴的都是小年画,只有几个字,例如:“牲畜兴旺”、“五谷丰登”、“满园春光”等等。

  现如今家里盖了楼房,门更多了,需要贴的年画也更多了。去年贴年画,二楼的门我懒得贴了,还剩下一些年画。父亲看到后,问我咋不贴了?我说在二楼又看不到,就没有贴。父亲然后去贴上了,说贴上花花绿绿的,显得有年味。

  年画贴好后,就要开始包饺子了。饺子馅是提前剁好的,满满一大盆,够过年这些天吃的。除夕这天,要包好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的饺子。除夕中午吃一顿饺子,年夜饭吃饺子,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初一中午还是吃饺子。过年那几天,基本天天吃饺子。

  除夕中午吃完饺子,一下午无事。傍晚时分,要去给老祖宗上坟。每年都是我陪父亲去,我去负责放炮,父亲烧纸。上坟回来,要去给长辈们送饺子。以前都是初一早上送饺子,早上下好饺子,先去给长辈们送去。爷爷弟兄五个,我和父亲要送五家饺子。父亲端着两碗饺子,我端着馍筐子,馍筐里装上几个馒头。送完一家,再回来盛饺子,然后再去送另一家。这样虽然麻烦,但是还是那时有年味。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送饺子都放到了除夕傍晚,而且送的是生饺子。每家象征性地放下几个饺子,馒头也不留了。现在的送饺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形式而已,完全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小时候的年夜饭,没有那么丰盛,下一锅饺子,调一盘牛肉、一盘肚丝就很好了。吃的不在于菜多少,主要一家人其乐融融,吃着饺子看着春晚,是一年中最欢乐、最温馨的时光。小时候的春晚总是很好看,每年都能有一个节目让人印象深刻。慢慢地春晚也变了味,跟年味一样变淡了,已经好几年没有看过春晚了。看春晚变成了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总觉得年味在各个方面都变淡了。

  好多地方都流行守夜,除夕一整夜不睡觉。我们那没有守夜的习惯,看完春晚,也就睡觉了。睡觉之前要放“关门炮”,安徽这边流行守夜,但是不放“关门炮”,只放“开门炮”。我们放完“关门炮”,初一早起还要放“开门炮”。初一早上凌晨三四点,就有人起来放“开门炮”。初一起来得越早越好,起早是为了迎福气,起得早,代表今年一年身体都会好,福气满满。你就听吧,从凌晨开始,炮声此起彼伏,一直能放到天亮。这一天,小孩子也不赖床了,就为了早起穿新衣服新鞋子,然后去放炮。初一这天也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不能说不好的话、不能扫地。还有让人费解的是,不能把尿罐拎出去。尿罐就是俗称的夜壶,初一这天要把夜壶放到床下面,等第二天才能拎出去倒掉。一个地方一个习俗,这些习俗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可以说有好的,也有坏的,不过初衷都是为了祈福纳新。

  初一早起,父亲负责放开门炮,母亲烧香上供。母亲信得真,日子好起来后,每年过年还特意买很多金银铂纸,叠成金元宝和银元宝,在初一这天供神。做完这些事,就开始下饺子。下饺子时要放一盘炮,每年这个炮都是我负责放。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好了,炮也越买越长了。小时候,一盘炮响不到一分钟就没有了,现在买的炮都是响几分钟。把鞭炮在院子里铺开,院子里鞭炮“噼里啪啦”地响;厨房内饺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这时的年味达到了高潮。饺子煮熟后,第一碗先盛出来敬老天爷,第二晚敬灶王爷,第三碗盛出来留着上坟敬祖先。这三碗饺子盛好后,一家人才开吃。

  吃完饺子,我就和父亲拎着火纸、鞭炮、饺子,去坟地上坟。除夕和初一这两天给祖先上坟,女人是不去的,都是男人去。女人只有在回娘家走亲戚时,才给自己逝去的父母上坟烧纸。去上坟,不单单要给自己的先人烧纸,也要给旁边的坟烧上几张纸,算是一个礼节性的仪式吧。我陪着父亲去上坟,主要负责放炮和给旁边的坟捞几张火纸。小时候,上坟也是赶到一起,一个院里的大伯、叔叔、堂兄、堂弟,加起来有十几口人。这时大家在最长的大伯带领下,还要给先人行大礼。不过这些年,大家在外打工,有些人过年也不回来,这些礼数慢慢也消失了。近些年,都是我陪着父亲去,其他人也是各去各的。

抒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