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话说“接 地 气”——张邵春访谈录

时间:2024-02-06    来源:馨文居    作者:陈胜利  阅读:

  2023年春节之后,脑海中紧绷的那根弦似乎松开了。到了四月初,处处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折磨了中国人三年多的新冠疫情,终于逐步有序地放开了,人们的脸上尽情地绽放了久违的笑容,都想给自己尘封三年的心灵晒晒太阳……

  很快,远在北方的的一个城市——山东淄博,因一场“全民盛宴”的烧烤,火遍了全国。尤其是今年“五一”假期,“进淄赶考”的现象,硬是将淄博烧烤推向了高潮。

  如果说淄博烧烤仰仗的是“烤炉十小饼十蘸料”的组合,就能让天南地北的“吃客”感受到了“滋滋”冒油的烟火气!而到了炙热的七月,淄博又搞起了中医摆摊一条街!让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也走进夜市。免费为老百姓解决疑难杂症,从火龙罐到刮痧、从汤药制剂到关节敷贴、从颈肩按摩到穴位针灸,引得人们驻足体验。都说中医是国粹,但在某些地方仍旧被人嗤之以鼻,甚至是诋毁、抹黑、废除等等,淄博却力挺中医,让人为之称颂,从烧烤到中医,这些现象为什么引人注目,我认为淄博人完美地诠释了三个字:接地气。

  三年前,我曾去了一趟淄博,不是去吃烧烤,也不是学中医,而是为了一次名符其实的“接地气”。

  02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我对“接地气”这个词语和含义,当然不会陌生,尤其是这些年很流行。多指政府官员和知名人士广泛接触民众生活、亲善民众、反映民众的诉求和愿望,并用草根的语言与其沟通、打成一片,让社会风气有了和谐的氛围……

  “接地气”在农村老辈人当中颇有讲究,他们不愿意住在城市里、不愿意住楼房、不愿意走柏油路,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办法“接地气”。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为什么还要“接地气”?

  自然养生学家认为:当婴儿用清脆的啼哭声,宣告来到人间时,就已经开始触摸大地、吸纳地气了,只有大地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我们亲近母亲,从母亲的怀抱里不断汲取无止无尽的乳汁和养料,不仅能强壮身体,更能涵养精神,最终蕴育了我们色彩斑斓的人生……

  如果说空气、水源和食物是构成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那么太阳和大地才是确保人类生命和健康源泉。

  《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中的泰卦,下乾上坤,乾为天、代表阳气,坤为地、代表阴气,当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相互交融时,才能达到顺畅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明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阐述了“天气”在上,“地气”在下,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但仍以“地气”为主,地在下为根、为本,“地气”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礼记》也说: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按照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天属阳、地属阴,阴阳相互交流,才能化生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之气”是作用在地球上的影响力,阳光、月光、潮汐等,“地之气”则是受到“天之气”的控制和影响,与能量的流动、地球的磁场、以及地下所储藏的热能组成一体,而在“地之气”当中,人类和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场。根据这套理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在“天地之气”的自然循环中生存,并受其影响……

  中医认为: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为。大地是阴气硕大无比的宝藏,人若经常赤足大地,可使地之阴气通过足下的涌泉穴进入人体内,从而起到滋阴养阴的作用。自然界里,大树为什么能活上千年还枝繁叶茂,因为大树有根,而且根很深,不仅可以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最主要的还是充分吸纳了“地气”,所以才被称之为“生命之树”。

  “接地气”究竟是带有宗教色彩,或是蕴含健康的奥秘?这要取决于有没有“地气”可接?换句话说,当人的手足接触大地时,究竟有没有“地气”进入我们的身体?如果没有,就纯属戏说;如果有,根据是什么?

  而眼下就有人理直气壮地说:大地不仅有“地气”,还事关人类的健康!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长期不“接地气”有关。

  当人们迈向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住楼房、乘汽车,整天被手机和身边电器所产生的辐射和静电所包围,再加上脚上穿的都是绝缘的塑胶鞋底等等,所有这些都让人类与大地断开了连接。

  如何有效清除静电和辐射源?答案只有一个:与大地连接,就是“接地气”。只有接大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才是自然养生的秘诀。因为让你受益的不仅仅是大地修生养息的恩赐,也会感触到大地那种无限神奇的能量。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当你乔迁新居时,都要添置新的家用电器,并且都要给所有的开关插座接上地线,却偏偏忘了给自已也要接地呢?因为人体不仅是一个电容器,也是一个导体,最有机会吸收静电,当静电积存过多,就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自由基“是现代医学的命名。主要是指人体在生化反应下产生的一种游离的东西,包括无法排出体外的静电和辐射。这个东西不断刺激人体细胞的正常运转,导致细胞内液体的潴留,引起电解质紊乱,是人类早衰和泛生百病的源头。只有“接地气”,才能将人体的静电和有害的电磁辐射释放到大地中。而带负电荷的电子也就能进入我们的身体,负电荷的电子被称作是“有益电子、负氧离子”,与人类很亲和。当你行走在森林里、田野里、海滩上或是一场雷雨过后的地面上,你会感到很舒适,心情也很愉悦,这就是吸收了大量负氧离子的结果……

  所以,自然养生学家呼吁:生活在今天环境里的人们,应该经常赤脚接触大地,尝试“接地气”的好处,短时间内,你绝对能体会到:你的亚健康状态会逐步得到缓解和改善;身体原有的不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难道“接地气”是针对当下“保健”业的一次“颠覆”?抑或是“养生”界的一场“革命”?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算是为了健康要“接地气”,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呢?总不能天天站在土地上接吧?再说,想“接地气”,就能轻而易举地“接”上了吗?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绕不开一个人,是远在北京的屈圣淇。被人昵称为淇老师。

  淇老师就是一位自然养生专家。

  03

  我认识淇老师,是听了他几场精彩的演讲后,获益匪浅,主动找他加了微信,后来成为了朋友。

  他是一位两鬓染霜的儒雅学者,博学多才。自喻为传统文化践行者、食疗健康爱好者、自然养生传播者。十几年来,一直在“自然健康”领域做公益活动,围绕“提升身体自愈力”寻求方法,义务为百姓健康助力。年轻时从政、中年经商、晚年便义务、免费奔赴全国各地讲课,传播“接地气”的自然养生理念。现为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接地气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我非常钦佩他那次关于医疗现象的演讲,感觉他说的很是接地气,也富含感染力。

  他说:这些年我走遍了全国各大城市,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医院的发展速度特别快,小医院傍上了大医院,大医院傍上了名医院,若是论规模大小,就是比各种“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比新增加的床位、比专家、主治医生的人数,这是不是好事?比如说现在的高血压病人很多,降压药的品种也层出不穷,血压高了,找医生开药很简单,先吃一种,降不下来,再加一种,若效果不明显,还再加一种,甚至可以联合五种降压药,不信降不下来!像普通感冒,吃药和不吃药,都得一个星期康复。而医生总是要开一些片剂、冲剂、甚至还要打点滴,这就是西医“群起而攻”的治疗手段。现在患上了大、小病,只要去医院,都是先走程序,抽血化验、仪器检测,然后抗生素消炎、麻醉手术,再后来就是柳叶刀割掉发病的组织器官,西医总认为,疾病是一个存在于身体以外的物质,发病了,把坏掉的切除就行了,这也是西医机械化的医学模式。大小手术之前,患者家属还要先履行签字手续,意思是治死了也不用负法律责任……至于肿瘤科那些癌症患者,不外乎还是那三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为什么现在病人越来越多,说明医学已走入误区。北京某医院一位专治肿瘤的教授级专家,患者一号难求,一些有门道的“黄牛”靠倒卖他的号赚钱。教授却并不开心,行医几十年了,每天都在替人看病,甚至节假日也不能休息,结果是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看越多,作为一名专业医生,他说自己没有一丁点儿成就感。教授的一席话,让人看到了医院“繁荣”背后的隐忧。

  淇老师认为:古人提倡的“上医治未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高明的医生不应该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医生总是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多,谁就本事大。就像很多医院盲目扩张一样,有的医院病床已达几千张,医院都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长此以往,医生“只治不防”,必然“越治越忙”。

  “预防为主”,是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曾有人建言:将“末端治疗”,变为“源头治理”,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从“医保”到“保健”,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医学理念的进步。

  淇老师说得深入人心,在医疗设备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去治“未病”呢?说的很轻松,岂能一蹴而就?总不能像打“预防针”那样简单吧?可按照淇老师的观点,治“未病”也太容易了!那就是倡导全民“接地气”!

  这是否有点信口开河,或者哗众取宠?

  淇老师说,你别不信,在这方面,已经有人开了先河,这个人不仅有远见,更有胆识,他不仅成立了“接地气”公司,还开发了“接地气”产品,专门教人“接地气”,百度一下,就知道他是谁。

  他名叫张邵春,山东淄博人。

抒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