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巴金的艺术风貌探源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韩 婷  阅读:

  三、艺术是社会的自传

  巴金出生于20世纪初,写作生涯开始于2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90年代,如果加上写作的准备阶段,那么可以说他的文学活动横亘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大的民族灾难,同时也唤起两度民族大觉醒​‍‌‍​‍‌‍‌‍​‍​‍‌‍​‍‌‍​‍​‍‌‍​‍‌​‍​‍​‍‌‍​‍​‍​‍‌‍‌‍‌‍‌‍​‍‌‍​‍​​‍​‍​‍​‍​‍​‍​‍‌‍​‍‌‍​‍‌‍‌‍‌‍​。在启蒙和救亡交替变奏的乐曲中,始终保持着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演进的主旋律。民族的第一次大觉醒为巴金个人觉醒提供了契机,他睁开眼睛看到了充斥于旧家庭生活中的许多悲惨画面,听到了青年们的痛苦呻吟,这一切使他坐立不安,他不能无动于衷,被时代激情煽动起来的青年人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使他勇敢地站出来,代家族忏悔,为上辈赎罪。他以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青年的身份加入了新文学的洪流,成为“热血青年的文学火炬”。因而,他的作品不是肤浅的青年的歌,而是与时代的主旋律相呼应的寻求新生的青春之歌。标志着第一次民族大觉醒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了巴金的青春型的文化品格,使他能够敏锐、迅速地感应社会历史的动荡变革,体味自身内在的痛苦和激情。

  巴金作品的青春气息,使它非常顺利地进入发行传播领域。首先是处女作《灭亡》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隔两年,1931年“激流三部曲”在《时报》上刊出的第一天,报纸上刊登大字标题,称巴金为“新文坛巨子”,巴金顿时声誉鹊起。不料,写作的成功却给巴金带来深深的痛苦,这首先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巴金不是那种能够超然物外的作家,弥散性、心境化的激情特点,使他常常处于类似演员进入角色时的精神状态,和人物同生共死,备尝痛苦的煎熬。其次,从客观方面看,发生在传播中的负效应,也陷巴金于痛苦之中,造谣、误解、恶意的攻读、庸俗的捧场紧紧地包围着他。旧中国文坛上,文人相轻、捕风捉影的流言蜚语也自然不会放过一个新出名的作家。这一切迫使巴金去思考写作生活的意义,收入散文随笔集《生之忏悔》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这时思考的产物。“生之忏悔”在巴金那里差不多等同于写作生活的忏悔,他痛悔、自责:“靠了写作,我只是给自己带来寂寞,带来苦痛,给人们也带来苦痛,带来不幸,我是误了人,误了自己。”[1]为了摆脱心灵的痛苦,巴金一次又一次地发誓要放弃写作生涯,又一次次被这个想法吓退回来。对巴金来说,舍此别无他途。使命感推着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从个性心理,所处文化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三个视角考察巴金创作个性成因之后,得出结论,巴金个性心理中潜隐着青春激情和忏悔意识的种子。经过中国现代文化这块苗圃的孕育,迎着中国现代社会的风风雨雨萌芽、生长。

  参考文献:

  [1]曹植芳等.巴金写作生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249.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作者简介:

  韩婷,女,辽宁海城人,沈阳开放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

巴金 风貌 艺术 人格 文学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