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抗疫楹联的生成、特征及意义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许楚宜 孙祎铭  阅读:

  (二)文化意义

  1.传统文化再创造

  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样式之一,在自身的优势及客观力量的推动下,在抗击疫情期间掀起了一次创作传播的高潮,再一次焕发生机与活力。这一定程度上振奋鼓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为其提供了灵感启发。

  楹联并不是一种所谓大雅而浮于上层的文学样式,它与一些鉴赏要求极高的文学样式有所不同,楹联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打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深入基层并深深扎根于人民生长的土地,在中华大地上深刻展现着它的应用性。楹联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自我充实当中早已具备了广泛的适用性。

  2.文化交流与传播

  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抗疫楹联继承此传统,在特殊时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崭新的面貌传递着中国精神和人文关怀。

  跨越国界所捐赠来的宝贵物资上附有的楹联凭借其“古典化”的诗意表达、“文艺气息”的语体色彩、“温暖治愈”的语言风格打动了国人的心,慰藉了众多灵魂。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疫情期间走红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一楹联正是来源于1300多年前中国与日本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还有中国援助意大利的物资宣传语“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出自晚明文学家李日华赠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文。几百年前,中国文人就与外国友人结下深厚情谊,意识到对外交往的重要性。

  抗疫楹联促进了疫情期间的文化交流,彰显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人文关怀。可见,抗疫楹联的创新不仅事关国内价值导向和宣传,更与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交流息息相关。总的来说,落脚国内,楹联形式各样展人民风采;放眼全球,文化交流传真挚情谊。在各国休戚与共、相互关联的大环境下,全球化浪潮要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句句楹联不只传递了善意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亦伴随着认同感、归属感的强化。楹联在官方与民众的共同使用中,已然成为了抗疫期间中国建构自身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对楹联创新应用现象的探讨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示大国担当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四、结语

  疫情期间在网络上掀起的“抗疫楹联热”为传统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性极强的样本。通过分析抗疫楹联创作、传播热潮,可以为新时代的传统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且从整体上来看传统楹联的这次突破性发展虽与抗疫的社会背景有关,但也是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保持楹联创造性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创作者角度来说,要把楹联写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创作者要将个人情感与社会主旋律结合,承载积极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的共同期盼,使楹联不局限于一人一时之苦乐,创造出更多经典佳作。

  此外,创作者还可在原有的规则下大胆改编、改写,创造出更丰富生动的文化作品。

  其次,在研究层面,研究者可将楹联可以作为传统文学样式之一予以积极关注,在楹联基地建设和楹联相关课题的申报上多下功夫,深化对楹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譬如:华中师范大学自作为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暨湖北省楹联文化传承基地授予点以来,设立了专项基金,吸引了很多研究者投入到楹联研究之中,为楹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从传播层面来说,楹联进校园、楹联进万家等活动为楹联推广、科普提供了良好载体。这些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楹联诵读、创作,让中华古老文脉代代传承。唯有调动起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民众的共同关注,真正走进人民学习与生活的日常中,才能更大程度上整体改善传统文学发展路径的畅通性。

  总之,在世界文化多样融合和信息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应当不断适应时代趋势的要求,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紧抓机遇,推动以楹联为重要文化艺术样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泛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