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抗疫楹联的生成、特征及意义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许楚宜 孙祎铭  阅读:

  在此次疫情期间,为了充分表达磅礴情意,展现更丰富的内容,创作者们大多使用的是长联句式。为保持长联句式的对仗美感,自对的运用更加普遍。如“虽隔窗口,亦暖心头,问候声声添力量;既是支持,更为关爱,距离远远感温馨”(陈双田),上下联的前两句皆是以自对形成对仗。又如“大爱岂无言?万语千言,在一挥手间,在数凝眸处;英雄亦有泪,真情热泪,为救死伤献,为酬家国流”(康永恒),上下联的三四句同样形成自对。更加灵活的句式和自对手法的运用不仅没有破坏楹联的传统对仗美感,而且使情感展现突破句式的限制,语言表达更为自由。

  2.题材指向性强,衍生内容丰富

  传统楹联一般以用途分类,内容程式化。相比传统楹联,抗疫楹联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产生,其内容指向性大大增强,围绕抗疫主题,传达丰富内容。

  在抗疫楹联的题材上,既有初期对于疫情来势汹汹的反思,又有抗疫时期对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基层干部身先士卒、解放军战士定心的赞誉和信赖,还有对于八方支援、众志成城的感激……

  如反映雷火神山建设的“雷火驱魔,提速尤嫌十日远;政民战疫,回春更觉一心同”(闫宝恩),有表达必胜决心的“汉水望尤寒,有勇士逆行,柳叶作刀驱毒蛊;春光封不住,看爱心齐聚,梅花似火耀江城”(马瑞新);有对贪食野味反思的“静悄悄四野三江,揪心疫似狼,瘟似虎;阴冷冷初春半夜,胆颤甘之獭,美之狸”(杜小波)。这些楹联跳出了传统楹联题材,深刻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观照。

  3.意象典型,意境深远

  秋冬季节是疫情高发期,也是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因此许多抗疫楹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表达对春天的向往,采用春天典型意象,表达对春暖花开、病毒散尽的期盼。如“雾尽风暖,樱花将灿”(华春莹)“玫瑰牡丹花团锦簇,油松山茶叶茂根深”(沈阳向日本札幌、川崎捐赠物资)。

  还有一些楹联,通过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文化内涵的意象,如“岁寒松柏,长毋相忘”(金正喜、中国援韩物资),表达共度时艰的团结合作。“拨亮心灯燃武汉,捧来华月照九州”(篱下斋),表达对武汉廓清病毒的企盼与祝愿。“疫袭时令河山泪落,谁能铁石心肠,愿倾碧血煎良药;爱深处犹儿女情长,我亦英雄肝胆,欲淬青锋斩毒魔”(杨怀胜),则体现了写作者与全国人民呼吸与共,为国奉献的拳拳深情。这些楹联用生动形象的意象和意境,唤起全国人民共同的记忆,引起共鸣,具有情感深度和精神高度。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二)思想内核更具体生动

  传统楹联一般更侧重实用,缺乏创作者内心情感投射。正如吴恭亨先生所说“凡流连风景语,最忌无寄托、无注射,兀然空做一摄影器”①。而到了当代,情况也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即使楹联的创作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试分析楹联创作的现状,似乎存在一种“文胜质则史”的趋向:许多创作者以追求辞藻华丽为务,滥用分句、纤细空洞、牵强矫情、以文害意。针对这种现状,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先生认为要在联语中看见作者的情怀才是优秀的作品。

  此次的抗疫楹联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实践。疫情的全球传播无疑是灾难性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抗疫的全球性,抗疫楹联天然地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受众,创作者自发地立足社会实践、反映社会现实。从不同维度表达出创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承载了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的切身反思,达到楹联创作“雅”与“切”,文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形神兼备,自有生气,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核。

  1.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数抗疫楹联,创作者们在“文以载道”的历史传统和文学抗疫的社会现实双重因素的交织建构下,楹联创作突破了“一家之情”,不仅只是着眼于自身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而是更多地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切身反思,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融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火神携手雷神,大展神威,妖氛扫尽九州乐;战士并肩护士,巧提士气,仙药寻来百姓安”(黄国辉),“青草风薰,白衣天使,三楚燃情霞焕彩;乌云消散,黄鹤归来,万民圆梦树回春”(钟胜天),这些楹联都体现出创作者对疫情当前国泰民安的殷切希望与信心。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