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灵岩寺现存僧人墓志铭大多记述了其俗家姓氏、祖籍、修行经历、贡献以及寺内佛教建筑建造始末,均为人们复原、认识高僧大德事迹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另存诗歌碑铭,有的歌颂灵岩寺风景秀丽、佛法远扬,有的记载游历感想,时代大部分在诗歌繁盛的唐宋时期,作者既有封建帝王如乾隆皇帝,也有苏辙这样的大文豪,作者身份占据多数的还是寺内普通僧人与官吏。
灵岩寺系位于今山东长清县万德镇境内的一座佛教寺院,从其开始兴建时间东晋算起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山东地区建造时间最早、建筑保存较完整的几个寺庙之一,人文底蕴深厚,自唐代开始,就有封建帝王、地方官员、文人雅士、高僧大德前往灵岩寺参禅拜佛、游览胜迹。千百年中,他们其中一些人将所感所想或灵岩寺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建造佛塔、高僧圆寂)刻写在寺内石头上,内容涉寺庙基层管理制度、经济收入和支出、高僧生平事迹、诗歌等。
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中,记载灵岩寺僧人生平经历的墓志铭、讴歌灵岩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诗歌,其相关内容不见于《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以及诗歌作者文集等传世文献中,具有与众不同的史料价值。对于这些“新材料”,有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做过探索,取得了值得人们学习参考的学术成果,但是整体而言,他们大都采用某一方或某几方石碑,而没有全面系统地利用寺内碑刻资料系统分析灵岩寺碑铭在保存灵岩寺名僧平生、诗歌历史价值。鉴于此,本文采用材料分析法探讨灵岩寺碑刻资料在保存僧人人物事迹、诗歌方面的特殊文献价值。
一、重要高僧大德事迹
灵岩寺内墓塔林乃历代高僧逝世后安葬之所,现存元魏至明代墓塔林167个,其中立有墓碑的有87座,这些墓志铭大致书写了在灵岩寺内修习僧人俗家姓氏、籍贯、研习佛经经历、贡献等事迹。另有不少记述寺内建筑建造始末的石刻,也提到建造人(大多是僧人)事迹。这些材料为人们还原、认识其人其事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现选取他们中名望较高、有突出贡献且史料具有独有性的僧人加以介绍。
宋代是灵岩寺声名辉煌时期,涌现出很多名僧大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乃是住持释仁钦。依据北宋大观二年(1108)《灵岩寺崇兴桥记碑》等资料记载,仁钦祖籍乃是福建建州(今福建建瓯),曾经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政和元年(1111)受徽宗皇帝之命来灵岩寺担任住持,在大观(1107—1110)初年,赐紫色袈裟以示表彰,并赐赠法号为“净照大师”①。仁钦不仅德行高尚受到皇帝嘉褒,而且文学造诣精深,在灵岩寺内石壁上保存有其撰刻《灵岩十二景诗》《心经》《五苦颂》《住灵岩净照和尚戒小师》等诗歌、散文。
在仁钦任灵岩寺住持之前,灵岩寺发展处于低谷,经济入不敷出,佛教建筑破败不堪,前来进香香客不多。仁钦抵达灵岩寺之后,注重加强寺内僧人之间团结,凝聚僧人力量共同恢复灵岩寺生气;同时还新建凉亭、功德殿、石桥等,方便来往旅客休息、行走,供养佛龛,增加知名度。经过仁钦改头换面改造,灵岩寺声名大噪,在仁钦任住持第一年灵岩寺平静安稳没有出现事故,第二年外地香客、学者慕名前往灵岩寺游览、参拜,第三年佛法高深之名远扬,第四年天下信徒都知道灵岩寺之名,前来灵岩寺香客络绎不绝。以上内容在上文提到《灵岩寺崇兴桥记碑》中有所记载。
元代普觉和尚,俗家姓名是夏正广,籍贯扬州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在14岁时脱离俗家来到灵岩寺充当沙弥,师承当时灵岩寺住持清安老人。其办事灵活、与人为善,深受寺内上下喜爱,遂为安置至灵岩寺寺门接待上下山宾客。以上内容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94)树立的《灵岩寺提点广公寿碑》中有真切反映,除此之外,该碑还提及:“会至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荣受宣命,保护院门,总统诸师知师多能,给付副身,俾为本寺东西两架都提点,又赐‘普觉大禅师’之号。”②表明在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特意颁发圣旨,任命普觉为副寺一职,又赐赠法号“普觉大禅师”。
普觉认识到历经长久兵燹,不仅灵岩寺建筑遭受破坏,寺内佛教经典所剩无几,导致寺内僧人修习时没有用来唱诵和阅读的佛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佛教教义播扬。灵岩寺作为海内声名远播大寺院,应该担当起刻经印经、传承与弘扬佛教典籍重任,于是在和住持、众执事商议后,决定南下杭州普宁寺求取《大藏经》,并长途跋涉将之搬运至灵岩寺。从此,灵岩寺寺僧有充足佛教典籍用于学习、修行。以上内容保存在前文提及至元三十一年(1294)镌刻《灵岩寺提点广公寿碑》:“天下三岩,灵岩为最,寺僧虽有,藏教殊无,其如法众看念何?其如云侣检阅何?”“至二十六年,与住持宝峰长老并众知事商略曰:‘道离文字者禅,不离文字者教,奈教自禅来,禅从教入,使失者得而迷者悟。’遂领本寺数人,前往杭州南山普宁寺印经一大藏,渡江而北龛于灵岩。”普觉刻印并带回《大藏经》,在传播佛教经典和教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巩固了灵岩寺在山东佛教的中心地位。
二、重要诗歌作者和诗文
灵岩寺碑铭现存诗歌有50多首,诗文长短不一,内容方面有的歌颂灵岩寺风景秀丽、佛法远扬,有的记述游历感想,时代大部分在诗歌发展处于繁盛阶段的唐宋时期,作者既有封建帝王乾隆皇帝,也有苏辙这样的大文豪,作者身份占据多数的还是寺内普通僧人、官吏。现选取其中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加以论述。
北宋嘉佑六年(1061),张掞《留题灵岩寺》曰:“再见祗园树,流光二十年。依然山水地,况是雪霜天。阁影移寒日,钟声出暝烟。粗官奔走苦,一宿亦前缘。”落款作:“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兵部郎中、充真定府路都部署兼安抚使、知成德军府事张掞。”③《留题灵岩寺》刻在灵岩寺般舟殿前西侧,作者张掞(995—1074),字文裕,山东济南人。进士出身,先后知宜都县、莱州掖县,通判永兴军,任集贤校理、龙图阁学士,知承德军,官至户部侍郎,在《宋史》《全宋文》等书中存其传记④。《留题灵岩寺》作于张掞67岁知成德军任上,作者家乡是山东历城人,在20年前曾经游览过灵岩寺,此时再观灵岩寺,感觉时已是光阴荏苒,物是人非,感念时光匆匆,不饶人、不等人。
北宋苏辙《题灵岩寺》云:“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沘。升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觚。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陆。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作者落款:“眉阳苏辙”。诗后有跋:“辙昔在济南,以事至太山下,过灵岩寺为此诗,寺僧不知也。其后见转运使中山鲜于公于南都,公尝作此诗,并使辙书旧篇以付寺僧。元丰二年正月五日题。”“苏子由从事于齐日有题灵岩寺诗,鲜于子骏后漕京东刊石,顷失之。妙空被命而来,寺之敝陋更新尽以诸公题栉比于中间,两壁恨亡苏诗也。靖康初偶得墨本于茌平李时陛家,再摸石,空明居士跋。” ⑤
该诗刻在在灵岩寺御书阁石基上,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相继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河南留守推官、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据跋语可见,苏辙在济南为官(熙宁八年,苏辙授齐州掌书记一职)时,曾游览灵岩寺并赋诗一首,然僧人不知有此诗。后来有人在京东路转运使鲜于侁(字子骏)处见到苏辙《题灵岩寺》,始知苏辙来过灵岩寺还题写过诗歌,遂请求鲜于侁将此诗赠予灵岩寺僧人,并镂刻在石头上。再后来,苏辙题诗石碑丢失,主持妙空和尚对此感到很惋惜,庆幸的是在靖康初年老友李时陛家偶然获得苏辙诗歌副本,于是请人重塑苏辙诗碑。
苏辙《题灵岩寺》作于其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官第6年,时作者已从仕宦不得志阴影中走出来,记述了灵岩寺浓厚的佛教气息和灵岩山的美丽风景,抒发了游山的舒畅心情。值得一提的是,灵岩寺留存《题灵岩寺》史料具有独有性,为《三苏全书》等有关苏辙诗文集整理著作失收。
三、结语
上文所述灵岩寺石刻中高僧大德事迹、著名文人雅士诗歌等,大都不存在于《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僧人传记,以及名人文集之中,具有独特且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注释:
①李传旺,张用衡:《泰山景观全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404页。
②金棨辑,陶莉、赵鹏点校:《泰山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37-638页。
③金棨辑,陶莉、赵鹏点校:《泰山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11页。
④脱脱等:《宋史》卷333《张掞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99-10700页;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413《宋故齐州乡贡进士张君墓志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456页。
⑤孟昭水校点集注:《岱览校点集注》卷25《灵岩中》,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700-701页。
作者简介:
刘兰芬,河北保定人,历史学硕士,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碑刻资料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