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诗语的凝练

时间:2024-12-15    来源:    作者:  阅读:

  诗人程维不仅擅长写长诗,写出了不少广有影响的经典长诗,而且他还擅长写短诗,这些短诗同样脍炙人口。在他的诗集《他风景》中就收录了一系列这样的短诗,比如前面已经评论过的《书空十六帖》《诗十一帖》《行吟十五帖》,以及我们将要讨论的《西路上:十一帖》等。

  写短诗,要求篇幅短小并且小而韵味意味多多。所以,这就必须除杂草、剪旁枝、灭庸字、去陈意,做到“片言明百义,滴水见阳光”。古往今来,人们喜欢读的、吟的、记的,也都是这样的一些短诗。

  记得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曾对短诗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诗,这种文体所具有的外在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浓缩、凝聚、精炼和大跨度的跳跃。这一切,可以简括地表述为一个字:短。”对于短诗,他还进一步评论道:“短诗的提倡,不仅仅是适应某些欣赏习惯和欣赏心理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和维护诗质的需要。”

  另外,著名诗歌评论家吕进也对短诗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小诗的特点,是它的瞬间性:瞬时的体验、刹那的顿悟,一时的景观。它使读者从有限中领悟无限,从瞬时中妙悟永恒。”而且,诗歌评论家吕进赋予短诗以形象:“小诗是阳光下的露水、情绪中的珍珠。”

  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诗人程维的《西路上:十一帖》这组短诗,先读一下《莫高窟》: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众僧打坐

  老道把门

  大漠黄沙

  ——风声,风声

  这首短诗中的意象选择非常准确,有效地服务了“莫高窟”这个主题。尽管有些人认为诗歌作品中最基本的东西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意象,因为意象只是形式上、技巧上的。但是,殊不知,在诗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不仅不可以分割,而且有时形式甚至重于内容。意象的选用是诗人敞开心灵世界的独特方式之一,有个性的并形成自己风格的诗人都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意象群体而立足于诗坛的。诗人程维就是其中之一。

  又比如他的组诗《西路上:十一帖》中的《敦煌》:

  万佛归宗

  一泉独响

  谁家的女儿撩起裙带

  飞过山冈

  在这首诗歌作品里,“佛”、“泉”、“裙带”、“山冈”等意象的选用,将大漠奇葩莫高窟中虔诚崇高的灵魂形象地传达出来,很好地表现了“敦煌”永远在艺术之巅绽放的诗歌意旨。

  接下来,让我们读一下组诗《西路上:十一帖》中的《敦煌月》:

  星罗棋布,刀子雪亮

  和尚抱着自己的影子入僧房

  诗人程维创作的这首只有两行的短诗,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立锥之地演绎出大千世界。尽管这首诗歌作品只有两行,但是采用的修辞手法却非常丰富,有比喻,有感觉挪移等。特别是这句“和尚抱着自己的影子入僧房”形象而生动。抱着影子,影子可以抱吗?这就是感觉挪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在诗歌作品的创作中,通感的运用是非常多的,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也详细评论过。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所以,“和尚抱着自己的影子入僧房”这句诗是把常常出现的意象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当各种不同的感觉沟通后,诗歌作品就开始变得摇曳多姿且韵味无穷。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下《西路上:十一帖》中的《敦煌的云》:

  风吹在天的女人

  衣裙婆娑,体态轻盈

  一对乳房

  两只炸弹

  诗人程维在这首诗歌作品中选择“风吹在天的女人/衣裙婆娑,体态轻盈”这个画面作为表现“敦煌的云”这个主题。在读者看来是很自然的,这个画面跟诗人产生了心灵的沟通和默契,从而使诗人程维展开了诗意的情思。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进入《西路上:十一帖》中的《鸣沙山》:

  沙山,为谁而鸣

  一只耳朵

  关闭另一只耳朵的声音

  这首诗歌作品,表面上看来有点平常,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这首诗歌作品后面隐藏的内容耐人寻味。“一只耳朵/关闭另一只耳朵的声音”,她穿越了现实的层面,悄然抵达文化和历史的高度。

  有些诗歌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词句的解读来分析诗歌作品的文本意义,当然这些都是诗歌作品的表层意思。但是,如果仅仅就有表面这层意思,这样的诗歌作品就显得极其普通。所以,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还必须有一层更深的隐含意思。诗人程维的许多诗歌作品就具有这样更深层的意思。

  又比如他的《西路上:十一帖》中的《雷音寺》:

  默雷

  哪来的声音

  一僧独坐

  梵乐生心

  这首诗歌作品就是这样。诗人程维试图通过简短的几行诗敞现一方面的意思的同时,又把另一方面的意思掩盖或者隐藏在诗歌作品的后面。而这些被隐藏的部分,却比诗人程维呈现出来的一部分意思还要倍加珍贵。

  接下来,让我们来读一下《西路上:十一帖》中的《高昌》:

  将军的身影

  化成了废墟

  千年余响,泪落黄尘

  诗人程维在这首诗歌作品里选择的“将军的身影/化成了废墟”的画面,强调了对在满眼黄沙的高昌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军的宽广胸襟的敬仰,让我们感觉到了当年战争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而悲壮的情调。

  “千年余响,泪落黄尘”,使诗歌作品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这是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呈现于此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千年余响”,又突现了高昌将军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另外,在诗人程维的新古典主义诗歌作品里,铺展诗的空间暗合某种现代性,是具有典型性的。

  比如他的组诗《西路上:十一帖》中的《夜光杯》:

  谁能禁止我的嘴唇

  对吐鲁番美女眼光的渴念

  葡萄酿的美酒

  在敦煌找到了器皿

  对诗人程维这首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把思维放远一些,从文化层面上寻找新的发现。古代的敦煌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葡萄酿的美酒/在敦煌找到了器皿”,古代农业文明对现代工业文明,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追求中的一种极为明显的特征。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下《西路上:十一帖》中的《天山》:

  喊一声亲娘

  大地的乳房

  高高在上

  在这首诗歌作品里,现代性的素质,诗人程维对天山“喊一声亲娘”的敬爱和自我心灵的歌吟,三者天然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歌作品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

  又比如《西路上:十一帖》中的《祁连山上的雪》:

  白头翁,白头翁

  白头老汉不死的渴念

  在山顶找到了答案

  这首诗歌作品,没有意象的叠陈,而是将内敛的情绪悄然释放,并借助“白头翁”将生命的深刻思考默默吐露出来。这首诗歌作品中暗含的生命哲思“在山顶找到了答案”。

  在这些精短的诗歌作品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时空合一、天人感应、万物一体、心物相融的宇宙自然观,还能体念到诗人程维的情感浓度,洞察他对人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他的组诗《西路上:十一帖》中的最后一首诗歌作品《雨夜与友人聚饮烧烤店》:

  再大的雨

  也浇不湿这场

  被火烧烤过的友情

  九串小鱼,两斤羊腿,三个朋友

  醍醐灌顶

  一条鱼从酒桌上跳起来呼喊

  “酒家,再来一碗”

  从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程维有一颗豪爽的男儿心,在友情的园地里,他是如此的热情,他把友情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从整体上看,诗人程维的这组短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说的短诗不短,意思是说,篇幅极短极短,短到只有一行字,但是意味却极其丰富,丰富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上的这些短诗,就是例证。诗歌作品,本来就是“最纯粹、最谨严、最精微”的一种文体。有朋友说:诗歌作品就是“精致的说话”。因此,敢写短诗,是一种自信;会写短诗,是一种才能。短诗,不以短小论高低,而以能否陶冶人的性情、启迪人的心智分上下。精美的短诗,往往能更快捷地产生这种效果。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