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王保忠老师离世的消息是在2018年9月22日下午,我看到一条朋友圈,上面配有照片,简短的几句话:保忠兄一路走好。我心中一惊,没过多久,便又有好几个人发出消息,确定王保忠老师离世。
我的眼泪当即就流了下来,王老师怎么会离世,听说他身体不太好,多半的原因是因为2016他自驾游采访黄河周边的县市劳累所致,又听说他在走黄河的中途出了车祸摔了胳膊腿,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也很难让人把死与他连接到一起。会议室内有人抽烟,我的眼睛很刺痛,不停地流眼泪,拿纸巾擦拭了好久还是涩痛……
我对王保忠老师的了解多半来自于他的作品,他大量的文字都与故乡与乡村有关,他笔下的乡村人物有着乡村人的善良、淳朴、热情,哪怕是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我们都能够在文字中看到这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内心开始迷失,这也符合了孔孟之道中对于人性的阐释,人之初,性本善。
我出生成长在晋西黄土高原,对于乡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每当看到乡村的一些文字时,总会反复的阅读几次,而王保忠的老师笔下的乡村不仅仅是一个乡村的片段。他试图用文字构建一个乡村,一个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日渐凋敝的村庄——《甘家洼》,而他所写的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是当下无数个村庄的缩影。
最早关注王保忠老师是在博客上,2009年的时候,博客很时尚,许多网络达人的视线不仅仅停留在QQ空间中,博客的兴起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只要关注一个人,这个人博客上链接的好友以及来访者都能够浏览。我也是在这个时候申请了一个博客。有了博客之后,我会从QQ空间中选择一些自己当时觉得不错的诗歌和散文贴上去,那些文字虽然很不成熟也很生涩,现在看来,它们一路见证了我的成长。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点开了一个名叫大同作家王保忠的博客,当时他的博客上已经有不少关于农村题材的文字,有小说有随笔,散文,还有诗歌。我点击关注后开始阅读,把上面的所有作品都读了一遍,对于那个死火山底下的地方充满了向往,而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扇窗户一样为我打开了一个我所不知道的文字世界。忘记了是花了多少时间阅读完王保忠老师的博客作品。
后来我就在阅读完喜欢的作品后留言,一篇、两篇、三篇……留言多了,博客的主人可能就会关注这个留言的人,王保忠老师曾数次回访过我的博客,写留言条回复,感谢关注他的作品。当时我的博客中的作品很荒芜也很生涩,即便这样,王保忠老师留言说,感情真挚,继续努力。
后来知道王保忠老师出版了几本小说集,就大着胆子给他留言,希望他送我一本,作为对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与支持,没过多久他回复说,他可以给我邮寄一本《张树的最后生活》,我说了很多感谢,其实最大的感谢莫过于自己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回报恩师的支持。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是2010年的9月中旬。后来不断地看到他博客中更新作品,有几次我留言说,我要是也能写出这么好的小说,那该多好啊,王老师留言说,他二十几岁的时候还没开始写,像我这样大的时候发表得还没我多,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有希望,好好写。当时我才二十出头,在方山县和吕梁市的一些报刊上偶有散文与诗歌发表。
我觉得王保忠老师没有架子,尤其是对于一个来自于陌生地方的无名文学爱好者的支持与关注,让人心生敬意。只要给他留言,都能收到回复,后来我认识的其他地方的几个文友,在关注王保忠老师的博客留言后都收到回复。王保忠老师出生成长在农村,他深知乡村人的种种不易与艰苦,坚持写作的不易,尤其是对于一个自由职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关注。
真正见到王保忠老师时已经是在2016年的夏天,那时候我从武有平老师的微信中得知他走黄河路过方山县城,他离开方山的上午我去送了他,见到王保忠老师后,他热情地同我握了手。
再次见到王保忠老师时已经是2016年的冬天,我去省作协拿2015年诗歌年选,上面入选了我的两首小诗,在去之前的一两天,我点开QQ找到“远去的马车夫”(王保忠老师的QQ名)给他留言,问他这几天在不在单位,去拜访他,顺便拿年选。因为这个时候,我已经听说他身体抱恙请病假,王保忠老师留言说,那几天刚好单位有事,他上班了,说好了拜访的时间。那是我第二次见到王保忠老师,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受伤后他的胳膊与腿都不太灵便,我询问情况,他淡淡地说,已经在恢复期,每天坚持锻炼,应该快好了。他的办公室不大,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有他的作品与他主编的《山西作家》,还有一些其他刊物。我和他提及签名赠书,他在办公室翻腾半天找到了两本他的小说集,一本是《我们为什么没有爱情》,另一本是再版《甘家洼风景》。王保忠老师一贯不多言语,在不多的沟通中,他又一次鼓励我坚持写下去,尤其是在非虚构写作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走黄河的非虚构作品我在他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见过一些,在报刊上见到一些,风餐露宿,采访很辛苦。当我提及我丢掉博客密码无法更新的时候,他说也开辟了另外的网络平台,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东西。他和我提及我们吕梁的张金厚老师,这是他非常看好的一个老师,虽年过花甲,但笔耕不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散文作品恰到好处的转型非虚构写作。他还提及我认识的韩思中主席,武有平老师,李迎兵老师等,他们都是吕梁写作的先驱,是我学习的楷模。在离开王保忠老师办公室之前,他还找出不少刊发了他作品的刊物赠给我。
王保忠老师为人低调随和,待人热情,相信很多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又关注底层人物的人。不论是他笔下的乡村人物,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基层文学爱好者,他也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能够帮助的人。
王保忠老师作品的意义,我在这里就不多加评论了,相信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一个把自己所有精力都放在乡土写作与创作上,一生都在故乡行走的人,他的爱是博大的,也是真挚的。这也应了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究其一生都走不出故乡,把故乡背在行囊中,写在乡愁的文字中。”
故乡永远在他的心中鲜活。
天堂的路上没有疾苦,王保忠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