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追求修养的权利,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追求修养的能力。衣食条件的满足,常常是保障这种能力的基础,但修养绝不会为衣食所束缚。
衣食象征着我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中,生理需求是最底层。这也意味着对大多数人而言,在养成良好的修养之前,保障生活的衣食是必须的。然而我们经常会阅读到,许多先人在困苦的条件下也拥有良好的修养,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也是屡见不鲜。是什么造成如此大的差异?
在我看来,修养是一种对自身品性的要求和约束的精神活动,需要精神上的自觉。饱暖思淫逸则是精神倦怠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人趋利避害的天性,因为约束往往伴随着痛苦,人大多数都会本能地选择安逸。所以,修养也是一个与本能对抗的过程。
虽然饱暖生淫逸是人的天性,但通常情况下仍是衣食条件满足的人更易获取良好的修养。为何?因为对于养成修养的追求并非人天生得之,而是需后天启蒙教育。物质条件无忧的人更有途径和精力去接受这种启蒙教育。而衣食条件仍欠缺的人则通常难以获取。教育是需要成本的,除了物质成本外还有精神成本。愿意付出精神成本的人才会有较高的修养,怠惰之人则不然。有些时候,大量的精神成本是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颜回身处陋巷仍自得其乐,司马迁在狱中仍能写出《史记》的例子:他们都以超乎常人的忍受苦难的精神来换取高尚的修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精神修养是具有超越性的,可以超越衣食条件,甚至超越当下。这份超越带给了所有条件下的人更多的可能。就如同陶潜身在东篱之下,心却位于南山之上一般,我们所看见的山不是取决于山客观的高度,而是在于我们所站的位置和眼界的高低。人的物质条件有无法避免的有限性,而我们却要在有限的世界里找到能赋予自己无限力量的精神高度来帮助我们与现实的世界抗争。修养自身,便是获得这种精神力量的最好方式。
衣食条件可以为修养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修养绝不会为衣食所束缚。就像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