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书丹之楷模——颜真卿碑文

时间:2024-03-2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杨烨  阅读:

  多宝塔碑

  我在西安碑林讲解了20多年,见过的游客很多是为书法而来。人们一提到书法,男女老幼都会说一句“颜筋柳骨”。这个说法出自宋代大儒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很多书家也都有“书法入门,先习颜柳”的说法。柳公权且先按下不提,而颜真卿这位生于盛唐的英雄,亲眼见证了大唐的巅峰,亲笔书写了盛唐书法的经典篇章。

  2019年,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唐代书法特展”。作为书法界的大IP,颜真卿再次以“C位”占据了人们的视线。这次展出的27件颜真卿书法作品中有25件是碑帖拓片,令世界各地的观众叹为观止。遗憾的是这场世纪大展还是少了颜真卿给自己的姑姑书丹的《殷夫人碑》(旧在洛阳,原石在抗战中轶失)和为“开元盛世”的“操盘手”宰相宋璟书丹的《宋璟碑》(在河北沙河》两件名碑拓片。

  2019年2月到3月,我们在古都长安大雁塔下的叁和美术馆,策划了一场名为“丰碑——颜真卿名碑拓片特展”,其中就有日本展览被遗漏的两大碑拓,成为日本东京特展的珍贵补充。

  王右军一生想收复河山,却始终没有一兵一卒。而只想一生安稳地写好书法的颜真卿,却因为安禄山戎马疆场。这个改变颜真卿人生和书法的安禄山没有想到他的帝王梦竟然被一个文人的刀光剑影击得粉碎。而颜真卿的盛名是从大唐皇帝的一个梦开始的。

  大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是颜真卿被杨国忠排挤离开长安出任平原太守的前一年,大唐天子唐玄宗李隆基还在享受着他最后三年的太平盛世。这看似平凡的一年,却诞生了被称为“历来学习楷书的范本”——《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简称《多宝塔碑》。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最开始这方碑石立于唐长安城外郭城景曜门内安定坊千福寺(今西安市西北火烧壁村西40米处),寺庙原来是章怀太子旧宅,咸亨四年(673年)舍宅立为寺。千福寺和多宝塔应是毁于唐末五代之际,至北宋初(1103年),多宝塔碑与诸多名碑一起,被移置于府学孔庙(今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方碑可以说是颜体开宗立派之作。碑石通高395厘米,宽104厘米,厚30厘米,碑文34行,每行66字。岑勋(李白《将进酒》里的岑夫子,李白诗里说是宰相岑文本之后,边塞诗人岑参的叔伯兄弟)撰文,颜真卿楷书,同僚大书法家徐浩隶书题写碑额,河南史华镌刻。

  碑文记载的是,龙兴寺的和尚楚金禅师从小与佛有缘,六七岁就断绝荤食吃素,九岁就出家当了和尚。一日,在夜诵《妙法莲华经》时,突感身心舒适,仿佛进入了禅定时刻,忽然就看见了宝塔,惟妙惟肖,宛如眼前,释迦牟尼的分身遍布了四方虚空。楚金禅师醒来后,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发誓要兴建梦中多宝塔。于是,他每天只吃一顿饭,足不出户,穿破烂的衣服,节衣缩食坚持了整整六年。后来许王李瓘、居士赵崇、信女普意等不少信徒捐赠施舍财物支持建塔,宝塔修建工作慢慢进入正轨。不过禅师心中雄伟华丽的宝塔要建成仍需要更大的支持。

  正巧有一天,唐玄宗李隆基夜诵《妙法莲华经》时做了一个梦,不仅梦到了修塔的事,还知道了修塔禅师的名字中有一个“金”字。他觉得很神奇,便派人去验证这个梦。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果真确有其事!于是皇帝赐钱50万、绢1000匹,又在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送亲笔题写的匾额。楚金禅师乃请颜真卿书丹立碑,此举吸引了很多上香的王公贵族。

  颜真卿的艺术历程就此以《多宝塔碑》为转折点。在这之前为继承和酝酿阶段,之后则是“颜体”楷书风格形成的成熟时期。

  颜真卿,字清臣,别号应方,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生于长安,祖籍山东琅琊。他四岁丧父,家境并不宽裕,由母亲殷氏带大,而他的母亲殷氏也是一代书法家,他的伯父颜元孙、二兄颜允南对他的书法影响也很大,所以他早年的书法一直没能摆脱家族的影响。后来,为了学好书法和有所突破,他再学褚遂良,后师张旭,取褚、张书法之长,勤加练习。

  《多宝塔碑》一立,颜真卿名气大增,并得到当时书法家乃至后世较高的评价。明代学者孙鑛《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清人王虚舟云:“公书多以骨力健古为工,独此碑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正其年少鲜华时,意到书也。”清人钱大昕谓:“公书模楷百代,独此碑后人尤嗜之,几于家有一本矣。”

  此碑与同时期的书法家有相互影响的痕迹,用笔上与唐人写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一阶段的颜真卿初步确立了“颜体”的面目,萌生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它比早期的《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更加腴润,比后期的《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更严谨工整。

  今天通过电脑技术给字加上米字格放大来观赏,可以惊喜地发现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字势。他把很多竖画写成了由左向右倾斜的走势。这样的走势与其书写“长横”收笔时的“大顿点”相得益彰,从视觉上把偏斜的笔画变成了“倚斜归正”,使字的结体更加灵动而不呆滞。

  “学书先学楷,学楷先学颜,学颜先学《多宝塔碑》”。《多宝塔碑》上承初唐四大书家之风,下启楷书之新貌。对于初学楷书者来说是入门的最佳范本。

  首先,此碑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已知颜书中书写时间较早的碑刻。此时颜书气象沉雄而相对写得严谨,秀整而尚未有篆籀之气,反映了颜氏早期书法风貌。

  其次,此碑采用中锋行笔,起笔和收笔的关系处理中,顿挫非常明显。笔法变化万千,点画之间精致细腻,圆润饱满;横画中有些起笔较为外露,而收笔处用顿笔和回锋结合,收笔干净。

  再者,此碑横画起笔藏锋为主,兼用露锋,方圆并用,多不似柳书的齐头方脚,而是稍存斜尖,并参以含蓄的笔意。收笔用顿笔和回锋的较多,强调护尾。横置收笔处常向右下方重按,顿笔回锋坚挺有力。

  最后,此碑撇画较轻盈挺进,捺画却厚重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颜真卿备受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他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建立和确定的一个朝代。他将盛唐的大气融进了规范格律当中,讲究形式,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给学习者提供了能效仿的格式和范本。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苏轼就曾经评价:“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也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唐代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颜真卿的书法流露了他的坦率和真诚,在《多宝塔碑》后开创了其气势雄浑的书法风格,具有极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在其50岁时走向成熟,近60岁时真正走向巅峰,大器晚成可以说是颜真卿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的成就都始于唐玄宗夜诵《妙法莲华经》时做的一个梦。

  颜勤礼碑

  严格来讲,大多数人所谓的“国宝”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科学名词。“国宝”多是民间古董商和百姓对珍贵文物一直以来的一个饱含着个人情感的模糊称谓,就如自己心里觉得重要的东西就会叫“宝贝”一样。这大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邻近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他们不断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包括习俗。日本为此还由国家制订了《国宝保存令》,无论公、私收藏的珍贵文物,凡是被国家专门机构定为“国宝”的,收藏者自己绝对无权处置。

  1995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定了一批货真价实、无可替代的国宝级文物。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除了有535件一级文物以外,最大的看点就是有真正专业意义的、国家认可的国宝级文物19组134件。其中碑林藏颜真卿的7件书法名碑就有两件被定为“国宝”,即《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

  有人说琅琊颜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壮烈的家族。国内有琅琊山数处,这里所说的是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的琅琊郡。东汉时,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老城)。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中的王家。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自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盛开始,颜氏从鲁国迁至琅琊临沂孝悌里定居。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琅琊临沂颜氏家族人才辈出,彪炳史册的比比皆是。其中被世人最为熟知,也就是“粉丝”最多,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还要数“字如其人、风骨第一”的书法巨擘——颜真卿。

  西安碑林《颜氏家庙碑》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就足见琅琊颜氏的显赫。而衣冠南渡(永嘉之乱)时除了有“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羲之、谢灵运这两个最强门阀士族外,也有在颜含带领下的琅琊颜氏这一大族。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最高者也多是被这几个豪门望族垄断了。

  那么在这之后的颜氏命运如何?颜真卿又是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呢?这就得从《颜勤礼碑》说起。

  根据宋代金石大家赵明诚的《金石录》记载,《颜勤礼碑》因宋代官员为了政绩修建园林差点被当作基址材料毁了。不过老天庇佑,最后应该还是被懂此宝物的人给制止了,这才使得这件讲述颜真卿的太爷爷颜勤礼故事的碑埋藏下来,为颜氏子孙尘封了一段鲜活的家族史。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月,陕西省省长刘镇华修葺省长公署(今西安北院门街以东、西华门街以南、鼓楼北的范围),其署卫营长何客星在后院中挖到了《颜勤礼碑》。此碑沉埋在长安城中800多年,几乎没有金石学的资料和书法典籍提到过,但是一经出土就风靡至今。其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有拙味,骨力洞达,是颜书扛鼎之作,也是研究唐代琅琊颜氏家族的重要史料。

  发现之人何营长是个读过私塾的文化人,也是个金石方面的“发烧友”。他得到“国宝”后高兴得整晚睡不着觉,后来送了一幅拓本给当时的名士宋伯鲁。宋伯鲁为《颜勤礼碑》撰写了跋文,将何营长的保碑之功用精致的小楷题写在原碑的右侧。

  当然宋人也在并无文字的右侧上方书了两句出自唐代书法家、诗人沈传师的《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的诗:“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这位保护了《颜勤礼碑》的宋人,似乎想用诗的字面意思来赞许颜真卿晚年的书法成就。

  石碑在出土时不慎折断,但上下字口都非常完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碑石的最初拓本,碑文中“长老之口故”的“故”字,在当时的断处有断线纹,但没有损坏笔画,只是后来“故”字下损泐扩大。

  此碑通篇气势磅礴,如忽然惊现的曙光逼退昏冥;用笔苍劲老辣、格力天纵,涵盖了汉、魏、晋以来书史之风流,是唐代楷书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

  碑石后来被陕西省省长刘镇华命人移到省长公署前院内,碑拓成为他结交社会名流的必备佳品。1924年鲁迅先生应邀赴西北大学讲学,在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晚刘省长在易俗社设宴演剧饯行,至夜,又送来《颜勤礼碑》拓片十份,《李二曲集》一部,杞果、蒲陶、蒺藜、花生各二合。”素爱收藏碑帖的鲁迅,勤于辑校,精于鉴赏,深知这宝贝的珍贵性。之后便将这其中的八份分别赠予李慎斋、许季上、徐思贻、徐吉轩、齐寿山、戴螺舲等人。

  梁启超后来也收到刘镇华寄赠的拓本,梁氏《碑帖跋》有云:“公碑版焜耀四裔千余年,而赝鼎亦充斥,真者则椎拓狼藉,漫漶无复原形,斯碑出世,可谓地不爱宝已。乙丑正月,梁启超跋。”乙丑即1925年,正是梁启超积极推动碑学运动的时候。他文中的意思是颜真卿的碑石假的很多,真的人们都会不断地传拓不断地临摹学习,所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损害,有些损害非常厉害。此碑由于入土较早加之久埋土中,残剥损毁少,未经后人修刻、椎拓、剔剜,所以字口完好如新,能比较准确地体现颜体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神采。

  1928年,陕西省主席宋哲元在西安新城区兴建“小碑林”(今陕西省政府内西安事变旧址黄楼附近)将此碑移入新城。

  1947年6月至7月,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会同省教育厅、财政厅、建设厅和孔教会,组成“陕西省整修孔庙委员会”,将此碑与37方新城“小碑林”的石刻一起搬进了古老的西安碑林。

  2007年11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颜勤礼碑”特种邮票。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此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通高268厘米,碑身宽92厘米,厚25厘米,存三面刻字。碑阳面19行,阴面20行,碑正反两面行38字,左侧5行,满行37字,总共44行,没有篆刻碑额。

  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七十一岁。”此碑算是颜真卿书法最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已经完全脱去了初唐楷法的体态。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十分明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的特点,既重法度也重规矩,完全具有大唐笔法巅峰的气象。

  此碑碑文内容从颜真卿的先祖颜见远说起,讲述了东晋灭亡后,在南朝宋(420年- 479年)、齐(479年- 502年)、梁(502年- 557年)、陈(557年-589年)如穿梭般交替更迭中,琅琊颜家忠烈的故事。

  在齐朝,见远老爷子做御史中丞,负责纠察弹劾官僚。齐和帝萧宝融提倡节俭,政治清明,老爷子也是正色立朝。因内乱,齐和帝被梁武帝萧衍所代替,颜见远绝食而殉国。碑文曰: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新上位的梁武帝萧衍把颜家恨上了,对朝臣说:“我自应天从人,何豫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所以颜见远的儿子颜协,也就是颜真卿太爷爷的太爷爷成了小孤儿,被舅舅陈郡谢暕养大,终博涉群书,工于草隶。

  陈郡谢氏就是谢灵运家族,碑石上还记载着颜家和陈郡殷氏、河东柳氏、并州温氏等豪门望族的世交与通婚情况。

  接下来碑文写到了《颜氏家训》的作者、颜真卿太爷爷的爷爷、大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梁国灭亡后,他去了北齐,北齐亡后去了周,周灭亡后又入了隋,因为有能力,官都还挺大。要不是读了他的《颜氏家训》中的《诫兵篇》,还真不知道齐国将军颜聚、赵国将军颜最、东汉末年三国中袁绍第一大将颜良以及东晋将军颜延这些个武将勇夫,也是琅琊颜氏中人。

  说到颜氏一族的教育,可不只是孔子教出了复圣颜回。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与颜氏颜徵在(颜征在)生了孔子。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7岁时,孔母变卖了所有家产及首饰,从穷乡僻壤迁至大城市,后来又花掉所有积蓄,送儿子上昂贵的重点学校,利用一切机会,带儿子见名人,增长见识。没有颜氏的母教如山,就没有孔子后来的传世佳绩。

  颜勤礼的父亲叫颜思鲁,隋初颜思鲁跟着其父颜之推定居京兆长安县敦化坊。名字叫思鲁,想必是一直思念鲁国吧。

  颜勤礼是著名经学家颜师古与“亲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颜相时的弟弟,官至礼部侍郎。他博览古今、明达政事、善于文辞,卒于显庆六年(661年),葬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凤栖原(今西安市东南郊三兆一带)。他去世百余年后,子孙颜真卿的书法名噪一时。颜真卿从湖州返回长安后,为他追立了这方神道碑,讲述了自己太爷爷的家族故事。

  颜真卿公元708年生于长安,他一生大量的时光都在长安度过。碑中他们的子侄辈多在书法、文翰、经史上造诣非凡。可惜颜家忠烈在安史之乱中多战死牺牲。《新唐书·颜杲卿传》记载常山太守颜杲卿(颜真卿的堂兄)因城陷被俘,骂不绝口,禄山割其舌,问:“复能骂否?” 杲卿乃不屈而死。从此,“常山舌”为宁死不屈之典。宋文天祥《正气歌》就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在战乱中,为了纪念宁死不屈的侄子,颜真卿愤然写出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二十六年后的贞元元年(785年),奸相卢杞陷害颜真卿,派他和叛将李希烈谈判。颜真卿自知此行有去无回,所以自书墓志,终被叛军缢杀,后来遗体也归葬京兆万年(今西安市区)。可以说,颜公生于长安长于长安也归土于长安。那么颜真卿的后代,颜氏族人又怎样了呢?

  关于颜真卿子嗣,族谱里的记载多有谬误。《颜氏族谱》记载:颜真卿孙子颜淙,任陕西韩城令,被安禄山叛军所害,葬于同州(今陕西大荔)。不过根据西安碑林博物馆征集到的一方颜真卿孙子颜淙的墓志显示“秩满以疾终”,说明颜淙是在担任韩城令时患病去世的。这不仅弥补了历史记载的缺憾,而且纠正了“颜淙被安禄山叛军杀害”的谬传。

  颜氏家族在历史上演绎了波澜壮阔的篇章,饱含悲壮但又自强不息,备受诬陷却能正大阳刚,是值得后代敬仰的忠烈一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世代传承的百家姓中的一员,我们又是否能讲好太爷爷的故事呢?

  =

多宝塔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