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高贤宏开净土传三界,虎溪尘吸普眼妙音震十方。”——题记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北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汉唐时成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一 冬至日的天是晴的,风却是冷嗖嗖的。九江的天气预报显示零下3℃,比都昌冷得多,可能是地处长江,加上庐山又下了大雪的缘故。开了暖气的车窗外,有水的话,还真会滴水成冰。
今天,本来准备去浔阳楼采风,但是担心长江上的风会更大,这身骨头经不起风的折腾。于是就从九江茶市出发,去东林寺。一路上风驰电掣,经过三十几分钟车程,望着远处庐山上,一处处白雪皑皑,一幅幅银装素裹的大小山峦,此情此景,犹如伟人《沁园春•雪》中的北国,离得很近,却又遥不可及的南国一一过西林寺,来到了庐山脚下的东林寺。 寺前,有一个小广场。敞开的围墙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路前有一条小溪横亘而过,水清澈,可掬入口。进入飞宏高大、庄重气派、肃穆寂静的寺前大门,有三、四位寺内工作人员,在导向游客:从右边进入,左边出来。工作台上有两个塑料小盒,盛满了黑色的皮筋,女客应束发而入,以示汝容整齐,不能披头散发入寺。
进门之后,东边有一个免费领取一支香,点火祭拜、祈愿的窗口。一人一根香,看着一个个香客,在灯盏处点上香火后,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有天和地,双手合十作揖,然后插入一个长长的鼎式香炉之中,其祈祷虔诚时的情景,天高地厚,我敬天畏地的心情,也油然而生。东西两个摆放的莲花缸内,结着厚厚的一层冰,三两朵莲花,被冻成暗红色的花苞,静卧其中。
一直往寺内行走,一棵要四五人合抱大樟树下,遮天蔽日,一对夫妻,带着拄双拐的,头发花白的母亲在拍照。女人手中的相机,在选择最佳的位置,调准最美的镜头;男人在扶着老母亲,缓慢地移动着位置,给老母亲以最美的姿势,想留下最幸福的片段。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并郑重地说出了一个"孝"字。中华美德,孝字当先。这个男人也对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还有那位老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也在温馨地抖动着;拍照的女人也青春靓丽,美满怡人。
也许,这位老人冬至日的这次出游,拍摄的这张照片,会定格在这个冬天,就像这棵樟树上干枯的叶子,会随时掉没。但是于老人,于这对夫妻却是永远的念想,最幸福的时光。
二 这棵大樟树的后面,西北角上,大雄宝殿前,有一棵宋代的檀树,下面有一个标识,写得清清楚楚。树干高耸入云,要把头高高地仰起与直立的身体成超90℃角,才能看到树的末梢,与湛蓝的天空融为一体。从下到上,能明显地看得见,里面一个个大小窟窿,沧桑雨露,携刻在檀树的躯干之上。自宋,至元明清几个朝代,历经千多年,仍然屹立不倒,与寺同在,与庐山相望、相守,与白雪争晖。
经大雄宝殿,过藏经阁,游览写经悟心书画展,一直到寺的最后面,有一眼聪明泉。一个亭子里,一男一女两位工作人员在值守,两排削出斜口的竹筒,一排十多个,整齐地放着,一股股清泉在沽沽地流淌着,进入下面的水槽。我正看得出奇,这时女工作人员,大声地对着我叫唤,比我还不标准的普通话,大约能听出来是不能站在前面,但是听不出她讲的原因。开始以为是佛门禁地,不能站。一直到听了好几遍,只听那位女工作人员对男工作人员讲:“自己的普通话太差了。”然后,自顾自地一边咕哝着,一边径自走开了。 后来我问那位男工:"刚才那女工讲了啥?" 他讲:“这个聪明泉里的水,是靠感应出水的。你站在前面不走开,这水就一直会流着,而下面这个水槽里的水,又结着厚厚的一层冰,会溢出流在地上。”
听完这位男工的话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起初我还以为站在那里,会对那位神明不敬。接着这位男工看了看我手中的杯子又讲:“要不要带点回去喝。”我想这冰天雪地的,喝是想喝一点,这不要冰落牙齿嘛。现在可不比儿时,和玩伴一起啃冰凌,比高下,这个童趣早已结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聪明泉里的水,也许带点回去喝,我这个不会活络的榆木脑壳,兴许会变得聪明、圆滑些,反正又不要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聪明泉在东林寺的最深处,后面是山和竹子,寺后山顶上,有一个高高的、圆形的建筑物,还在建设中。我提着盛满聪明泉的水杯,从西侧兴奋地往回走。
三 有一个地方人很多,进进出出的。里面香火缭绕,进门的右边,有一个简介,写的是东晋时有一位高僧曾在这里,解卦问签。有三位美女,相拥着从里面出来,说着上上签的吉语,个个笑容可掬,青青阳光。其中一位美女,手里还拿着一张长长的签纸在手中飞扬,看样子是签中求得了个如意郎君,要不是就是求了个前程远大,兴许是会发个小财的签。不过,这些于我却心如止水,早已不去奢望,签中能求得富贵的美梦。这些只是心理上的些许愿想,人还是唯有现实点好些。
池中的莲花,只剩些,屹立于水中的残枝枯叶,却不失它的高洁。有人喜欢夏荷的奔放,我却暗喜冬天里的莲黄。只待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季节,又能带给人们夏日的美丽;没有冬日的蛰伏、休眠,又哪来春天里的怒放。近处,庐山大小山峦上的雪封,传来阵阵刺骨的凉寒。我站在西侧高耸的莲花台旁,恍如置身于仙境。台下生活区,有一个铜制的研经台。三五位高僧正在习精会神地研习经书,岁月跨越数千年,看得时间久了,却栩栩如生,有穿越时空之感。
从生活区,过莲台,走向寺中西侧,拾级而上的右边,有一石像立着,远看酷似一只猴儿。那脸、那嘴,模样儿像极了;可是等你走近,又像是数个童子脸,那眉眼、那鼻儿;等你再看,又像个古稀老人头,一转瞬又像只熊,又像是鼠,还是龟?一大数小,相依相伴,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万像丛生。这到底是浑然天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工雕饰,匠心独运的呢?我看了很久,终是不得而知。
原本想在东林寺食堂,吃些斋饭,这可是少有的兔费生活,唯一不带功利性的寺庙,没有一丁点儿铜臭味。不过看着贴的公告,近半个月不提供斋饭,那只好去外面吃了。 莲花池附近,时不时的有鸽子飞来,像游客一样,悠哉悠哉地观望着来往的游客,而游客也在看着鸽子。一只灰白色,羽毛溜光浓密,肉感厚实,饱满健壮的鸽子,正在一步一啄地向前游曳。我咯咯地试图走近鸽子,而鸽子也在有意识地折转身子,靠近我。鸽子与我就这样,我对着鸽子,鸽子也向着我,一直咯咯地好久,亦步亦趋,而鸽子也时不时地咯咯,围着我转悠。我一手拿着相机,一手试图捉住鸽子,揽它入怀,明明就可以到得手中,可总是差那么一点点。鸽于我,托手可及;我于鸽,却又遥不可得。我与鸽此时之意境,可谓美妙及了。 四 我又来到了进入东林寺前的小广场。不少人在拍照,想捕捉,想抓拍寺前庐山上的雪景和人于一体的美景。这时又有一只白色的鸽子,穿过人丛中的间隙,葡伏在游人的头顶上,从寺前东边的草坪上,刁着一根长长的,白色的小竹签,飞往寺前进入东林寺内,西侧边出来的大门上方,一个空旷的楼阁处,一次又一次的飞,应该是在筑窝。
小时候,看见过燕子在屋梁,鼓皮上方,啄来泥土筑巢,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鸽子居然也会啄杆,建造自己的住处,只见过鸽笼。原来大自然里的鸽子,没有被拳养,被拘于笼,也能自己建造栖息之所,万物皆都是了不得的。我极力想抓拍一张,鸽子低飞刁杆时的俊俏照片,把自己这一幅凡夫俗子之皮囊,融入其中,去沾些鸽子的灵动、秀气、自由、平和之韵。可是,每每总被调皮的鸽子,给别开了自拍的镜头,求而不得。
回来的路上,亲家讲"寺庙内,他可不敢随便拍照,禁意多。加上天气特冷,口袋里的手机,他都没有拿出来。"我可不管这些,到处乱拍一通。再说不能拍照的地方,寺内有工作人员,会出面阻止的。见好就收不,又不免强,不能拍的地方,就不拍照;可以拍的地方,只管拍。反正我手机容量大,回到家里再仔细欣赏,重游一次。
五 有人喜欢春游,踏春。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美不胜收;还有人酷爱夏天里的绿色,秋天里的成熟,金黄,却不喜欢冬天里的残荷枯叶。冬景,于我又是欢喜得很,寺内一棵根深枝繁的银杏,虽然看不见一片叶子在树上,但是漫树的枝丫上面,一个个圆圆的花蕊,鼓鼓的,包苞怒放,挂满了树的枝头。这就像一个个孕妇,在孕育着新的生命,难道这不是最美的景色吗?还有什么比孕育新生更可爱?还有那棵千年古樟,要不是冬天,一个叶儿不剩,没有叶儿的陪衬,你又岂能见识它的躯干真容?历经数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它却坚强挺拔,生生不息。
今时,冬至日的东林寺,天气寒冷,游客却兴盛不少。从来来往往的游人中,能看出来,寻觅东林寺历史文化底蕴的人众,一览东林寺冬日景观的人盛。这与过去,千年前,人们生活艰苦,求神拜佛之相去甚远。随着车轮滚滚,庐山上的雪离得越来越远,东林寺、西林寺也渐渐隐匿在深山老林之中,温度也在渐渐回升,阳光也变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