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诗人来说,情感、经验、领悟、诗性等只有通过语言与技巧固定下来时,才会有诗歌作品的产生,这时的诗人只有成了传达媒介的掌握者或者被媒介所掌握时,他的诗情诗性才能与别人共赏。
比如诗人程维的《归航者》:
昨夜的梦中
你带着月光回家
长睫毛的眼睛
一眨一眨
你说
我是疲惫的归航者
从遥远的旅程归来
明天又要出发
在这里,全神贯注于诗的言说方式,与语言和技巧搏斗,就成了内心的诗意是否变为可交流的诗歌作品的关键问题。让个人的精神、感性、发现和领悟逼近本真存在,并与大家进行交流,这是诗人程维的目的。当然,这一目的只有通过诗人程维所创作的诗歌作品才能实现。
我背窗而坐
看见远处的蓝色
海鸥的翅膀
一开一合
白色船帆
在墙上静静停泊
我的视线
在桅杆上高挂
你的眼睛
在海上又亮又大
叶芝说:“诗人是一个向人们说话的人……他在其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比他人更富有。”正如诗人程维在诠释开创山水诗派第一人的《谢灵运》一诗所写的那样:“作为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另外,由于我国历来崇尚对于自然的敬重和关怀,当主体的人在主观社会中失去核心的价值取向时,客体的大自然就成为人们心灵栖息之所,并在与自然的物我交流中找到平复伤痛的内在秘诀。
比如诗人程维在他的《谢灵运》一诗中就是这样诠释的:
纵情山水
歌与归
隐和逸。在最陡峭的山道
或最澄清的湖底。你是
山中的鸟
水底的鱼。世人
随口吟诵的诗句
读到这里,我们开始感觉到只有本真的语言才能逼近本真的存在,而为了“纵情山水/歌与归”,很自然地跟着诗人吟诵“随口吟诵的诗句”。海德格尔在他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中说道:“十分明显的是,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尔后,以下的情形就了然大白了:诗是给存在的第一次命名,是给万物之本质的第一次命名。诗并不是随便任何一种言说,而是特殊的言说,这种言说第一次将我们日常语言所讨论和与之打交道的一切带入敞开,因此,诗决非把语言当作手边备用的原始材料,毋宁说,正是诗第一次使语言成为可能。诗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原始语言。因此,应该这样颠倒一下,语言的本质必得通过诗的本质来理解。”
海德格尔非常深刻地指出了诗歌与语言的循环阐释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也能更加明了诗歌与语言本质上的互存性:语言通过诗歌超越了实用功利性和所指的狭隘性,获得了诗性与能指的丰富性;诗歌通过语言,命名了心灵的思与悟,将“所讨论和与之打交道的一切带入敞开”,迎候了存在的出场,从而显示了诗性和丰富性。因此,诗歌使语言成了本真的语言,语言也使诗性的东西成了诗歌作品。
驿站午夜。一钩
镰月:被泪水磨亮
正收割你的春风或马蹄
你的鸟,在
黎明之前被黑衣
杀死。白石与冷铁
命运是旅途终极的刀客
暗中的锋芒。等待
如期将至的
血。马啊:拴在梦乡的旅伴
此时月光正解除你的
风尘与黑暗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这是诗人现实生活失意的人性回归,而且为了显示存在的本真,诗人程维在诗行中开始陷入寻找“镰月:被泪水磨亮/正收割你的春风或马蹄”本真的语言中。一般的人不会有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语言只是已有的符号活动,前人早已为我们准备好,只要使用就行了。他们很少意识到,前人给我们提供的,既是一种生存的工具,也是一个生存的牢笼,我们对它的领会和使用,往往是一种重复性而非创造性的领会与使用。
马的主人
已离马而去。在
花香中赴死
在静江上写意:用山水
收获稿纸
才子或呼吸
由于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所以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不理政务,一味纵情山水,探奇览胜。但他恃才傲物,最后“在/花香中赴死”,冤死在广州。
从此,一代文豪葬于荒冢之中。但他的名字在中国文学的殿堂之上熠熠生辉,他的诗歌作品千百年来一直滋润着后人,至今仍然万众景仰。当然,这主要得益于谢灵运的诗歌作品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而且谢灵运的诗歌作品中有不少名句流传至今。虽然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是谢灵运以他独特的创作思路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进而使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从《谢灵运》这首诗歌作品中,我们不仅再一次感受了诗人程维本真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且再一次从他的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作品中带给我们阅读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