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黑河,仍然是苏联红军接待他们。黑河的红军司令是一位俄国老太太,人高马大,威风凛凛,但看到中国来的年轻人很和蔼。那里还有一支中国侨民组织的武装力量,打仗很勇敢,苏联红军很信任他们。
在黑河住了几日,水旱两路人马集中后,红军安排他们搭乘一辆载货的闷罐火车,继续朝着莫斯科前进。闷罐火车上没有餐车,也没有水和取暖设备。上车前,苏联红军给每位学员发了一个枕头一般的黑面包。学员们把面包背在身上,饿了就啃上一口,渴了就喝上几口冷水。那时在俄国能每顿吃上面包已是最高待遇,学员们也不敢多吃,因为不知路上要走多长时间,怕吃完了就要饿肚子。
这一路,有磨砺,也有风景。路过贝加尔湖时,只见碧蓝的湖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向日葵灿烂明艳,犹如俄罗斯姑娘的笑脸,白桦树修长挺拔,如同一群穿着白色衣裙的俄罗斯少女,迎着微风轻歌曼舞。火车上的俄国人都兴冲冲地下了车,有人招呼学员们:“这里的烤鱼很好吃,快下来吃烤鱼。”学员们好奇地下了车,学着俄国人的样子,架起木柴点上火,把鱼放在火上烤,不一会儿,鲜香四溢,空气里到处是烤鱼的香味。学员们围着火堆,兴高采烈地烤着,吃着,笑着,说着。火焰照亮了他们年轻的脸庞,这一路忍饥挨饿,此刻都得到了补偿。
火车继续慢慢悠悠往前走,走过黑河,走过赤塔。一路上,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建筑弹痕累累,道路坑坑洼洼,桥梁摇摇欲坠,工厂、矿山成了废墟,村庄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连年战争,让这个国家元气大伤,也让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天灾人祸,粮食歉收,各种生活必需品奇缺,沿途有不少冻尸饿殍,惨不忍睹。
然而,即便满目疮痍,还是时常能够见到大片的向日葵,还有白桦林。向日葵花开得恣意奔放,总是让人想到光明和希望。白桦树树干笔直坚挺,昂扬向上,总是让人想到无畏和勇敢。在广袤的山坡上,在一望无际的公路旁,到处都生长着白桦树,它们肩并肩,组合成丛林,以一道道绿色的防护墙,抵挡着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抵挡着来自大漠的沙尘。无论沿途如何破败和萧条,只要看到向日葵和白桦树,总是让人精神一振,它们积极向上的姿态像极了不屈不挠的俄罗斯人民。一路上,学员们接触到俄国人民、红军指战员,尽管生活艰苦,但都很乐观向上,一副当家做主人的样子,让这些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感慨万千。困难不可怕,只要精神不倒,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
火车走走停停,行进速度非常缓慢。没有煤,火车只能靠燃烧木柴作为动力。开着开着,火车“呜”地一声停下不走了,原来车上的柴烧完了,火车没动力了,车上所有人就得全部下车,冒着西伯利亚的寒风,吭哧吭哧去搬木柴。开着开着,火车“呜”地一声又停下不走了,原来铁路被损坏了,火车过不去,车上所有人就得全部下车,一起修铁路。沿途还有零星的白匪,时不时出来袭扰一下,遇上了就得跟白匪打上一仗。就这样,在这条全长7000多公里、横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线上,外国语学社的学员走了十多天。
这一路,走了将近三个月。出发时,上海还是初春,抵达时,已是七月。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
莫斯科敞开热情的胸怀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青年。古老优雅的俄罗斯建筑,热情好客的俄罗斯人民,迅速消除了学员们长途跋涉的疲惫,融化了他们初到异国他乡的陌生和隔阂。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共产国际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来自52个国家、103个组织的60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刘少奇一行到达莫斯科时,会议已接近尾声。会议组织者对这批远道而来的中国青年非常重视,把他们安排在会议代表居住的同一个招待所,还邀请他们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列席会议。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派出的会议代表,听说刘少奇他们到了专门去看望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