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兮,吹起那位青春少年额角的黑发……
我的外公,叫易松年。1947年,他出生在江西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年少时的他正碰上三年困难时期,而青年之时又偏偏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时,外公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高中生,成绩十分优异,却在最渴望知识的年龄失去了考取大学的机会。为了响应中央“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他离开了父母和家乡,去林场里当了伐木工人。
1966年的风一定很冷吧,不然,又怎会在他的心底留下那样痛楚的伤痕呢?但还好,外公步履不停。
那时,林场到最近的医院也要走十几公里,工人们看病十分不方便,而劳动损伤又频频发生。因此,单位急于培养一个了解一些医疗知识,能够解决工人看病问题的医生。正巧,当时全国大力推广中医中药,有大批的技术人员来到林场附近的山林采药。对知识无比渴望的外公一有空便跟在他们后面,了解各种各样的医学知识。下班了,便在一豆灯光下记下所了解的知识。领导见了,一拍大腿:好,这个医生的人选,有着落了。随即便送外公到附近的矿区医院,和年轻的实习生们一同学习医学知识,外科、伤科、针灸……
半年时间,外公把处理劳动损伤要用到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都学了个遍。回到林场,便办起了医疗室,帮工友们治病疗伤,这一干,就是三四年。
风一直吹啊吹,一吹便到了七十年代。外公又被调回了水土保持局。他总是忘不了1967年的他无法继续学习是多么苦楚和落魄,对知识无尽的渴望引领他一直走啊走啊,从未停歇。
外公突然听说福建广播电台有学习英语的节目。炙热的渴望又一次被点燃。他写了信给电台,让他们将教科书寄来,又买了半导体收音机,跟着广播自学起来。英语节目播出的时间正好是休息时间,外公乐此不疲,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就是为了把节目完完整整地听下来,不愿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三年如一日,他从来没有一天缺席。有同事调侃他:你学的什么东西,就为了以后跟外国人说,给我一块口香糖吗?甚至在他背后议论纷纷,但外公从未在意。
1980年已然悄至,国家开始重视发展科技,全国举办了第二期科技干部英语进修班。外公的好学和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于是把全省只有三个的名额留了一个给他。得到机会的外公欣喜若狂,渴望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快乐源泉。于是,外公在江西工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脱产进修,作为为数不多的没有大学文凭的学员,他更加努力,再加上终于有了老师的指点,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系统,也更有方向。半年时间,外公收获满满。
风依然在吹,外公也依然在路上。
“用经济创收,激发农民保持水土的积极性。”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作为地区水土保持尖兵的站长外公总是在探索,步履不停。“胡枝子”是当时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有关部门正在想办法大力推广。那么,如何引导农民愿意种,积极种,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课题。经过多方的考察和研究,外公发现胡枝子根系发达,萌发快,可以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相比于传统的培养基——木屑,胡枝子既可以给农民们创收,又不需要砍伐树木,还可以保持水土,一举三得。有了这个思路,外公欣喜若狂,他建立实验组,反复实验、调整,在不断尝试后终于找到了最精确的配比。外公针对此项研究撰写论文,论文入围了水利部科技进步大赛,在50篇论文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二等奖。该技术在县里的支持下得到了区域性的推广。
2018年末,《南方周末》发表新年贺词,题为《每一个这样的你都是英雄》:“我们行走在中国大地,与一个个你不期而遇。我们走过乡野,你在田间辛勤耕耘;我们走过城市,你在工地挥汗如雨;我们走入工厂,你在流水线上埋首奋战……”我会心一笑,英雄,正在我身边。穿梭于岁月,行走于大地,你听——风起兮,风里有他一生的足迹与故事。
风起兮,吹起这位古稀老人额上的华发。无关岁月流逝,年华变迁,他从未止步,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