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出的鲶鱼肥而不腻,茄子新鲜味浓,入口鲜美。坐在大炕上,围着小方桌,吃一碗二米饭,留在记忆的深处里。姥姥多年养成习惯,饭前拉过烟匣子,卷一颗烟,然后才能吃饭。她一边抽烟,望着大家吃饭的样子。来山东三十多年,我尝试着做这道菜,每次都找不回那种味道。我怀疑食材的问题,缺少大铁锅和柈子。做出的鲶鱼炖茄子缺少什么。我每次回东北老家,找一家小饭馆,只点鲶鱼炖茄子,安慰漂泊的心。在网上读刘磊的小文,他写出鲶鱼炖茄子的民间传说:“当年北宋亡于金,宋徽宗、宋钦宗被俘押往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途经松花江时士兵捕来一些鲶鱼,托当地渔民做成菜肴。渔民见鲶鱼数量不多,为了充数,就在里面加上茄子一起煮。徽钦二帝吃了这道菜,觉得味道鲜美,连声称赞,后来这道菜就被戏称为‘撑死老爷子’。其实这个传说并没有什么历史依据,或许人们总是想让自己喜欢的家常菜带上一点儿传奇的色彩。事实上,每年茄子上市的季节正是鲶鱼最肥美的季节,鲶鱼肉多刺少,鲜美肥嫩;茄子营养丰富,入口软烂。荤素相得益彰,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
刘磊说鲶鱼炖茄子,和宋徽宗、宋钦宗被俘押往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县有关系。我对这个地方有特殊感情,八十年代,读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书中的主人公魏泰山的老家在三姓,就是依兰县。李克异,原名郝维廉,1919年8月出生于东北沈阳市大北边门里奉系军人家庭。青年时代流亡到北京,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开始创作,以袁犀为笔名,发表小说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当时很有影响。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依兰哈喇。1616年至1620年,努尔哈赤派大臣招抚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努业勒—卢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三个赫哲氏族姓氏,先后来依兰居住,从此该地区称为三姓。2017年8月,我在朋友的陪同下,从哈尔滨出发,走哈同高速公路,越野车行驶二百五十多公里,来到历史小城三姓。金代五国城遗址,据史书记载,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遗址。
五国城系辽代五国部之一,依兰是越里吉故国,在五国部的最西面,是一个盟城,故称依兰五国城为五国头城。靖康初年(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俘徽钦二帝及其宗室三千余人被迫北行。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抵金国胡路,即今依兰五国城,开始他们漫长的屈辱生活。至宋绍兴五年(1135年)、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徽钦二帝死于五国城。我去的那天,因为金代五国城遗址内部维修,不对外开放,只能趴门缝向里观望。很遗憾走这么远的路途,不能进院子里,感受皇帝坐井观天。三江地处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延伸地带。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
我们一行人询问路人,来到江水交汇处。望着宽阔水面,几只水鸟飞动,阳光下的江水波平浪静。当年李克异一定来过,面对丰富的江水,回想历史上的情景,构思笔下的主人公命运。朱良志认为:“石头是大自然的作品,无奇不有。中国人有崇拜怪石的风习。”我在江边的河滩上,拣了三块石头,不怪,只是普通的三块河卵石,它是三姓的象征。
我从遥远的地方带回来,摆在书橱里,每天都能相见,想起那个古老的小城。来到了三姓,中午我们在江边不远处,找一家小饭馆,自然要吃鲶鱼炖茄子。
五通桥椒麻腐乳
方形玻璃瓶,红色的铁皮盖,中间铜钱的图案,方孔为中心,呈四根对角线,桥牌腐乳四个字组成,每个空格是一个字,铜钱外,有一行 “百年传承,传承百年” 弧形的字。在雄风超市货架前,看到五通桥椒麻腐乳,买一瓶回住处。离做午饭还有一段时间,泡一壶绿茶,察看椒麻腐乳。
椒麻腐乳的产地在乐山的五通桥,德昌源酱园厂是老字号,在四川和重庆一带有名气。五通桥去过一次,高淳海在乐山师院上学,我们为了看小西湖。五通桥是一座水乡古镇,在乐山市以南的二十四公里,有涌斯和芒溪两条河,将五通桥分割成四望关、青龙嘴及竹根滩三大部分。五通桥背依青山,又有大水傍过,养育古老的民风。五通桥水多,自然桥不能少,各种风格的桥,体现建筑师的个性,把三片独立的陆地连接起来,形成特有的水城。清代诗人李嗣源称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诗中说的湖,便是人们称谓的小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