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1者也。
一家非2之,力行而不惑3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4者也。昭5乎日月不足为明,崒6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7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1自知明:自信心很坚定。
2非:否定、谴责。
3惑:疑惑。
4顾:回头、迫顾。
5昭:光明。
6崒:zu,集中。
7沮:打击、诋毁。
在历史上的伯夷,我们都知道他是殷商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叔齐是他的弟弟。在孤竹君死了之后,他们两个人都互相推让,都不想做这个国君,到最后是两个人都一起离开了祖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伯夷,叔齐让国”的故事。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能够被称作“士”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随波逐流,他们只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义”罢了。他们并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是褒是贬,他们都是豪杰之士,因为深深信仰着心中的道所以对自己的认识就十分的清楚。有一派人物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却还能够坚持继续这样做下去不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至于若有一个州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的人,大概天下就只有一人了;如果整个世界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自己的人,恐怕千百年才能出一个了。而像伯夷这样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了。日月都不足以来形容他的光明,泰山都不比不上它的高大,天地都无法容下他的宽广啊。如今这些所谓的“士”,只要一有人称赞他们,他们就觉得自己品德很高尚了;只要一有人批评他们,他们就认为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圣人”这一称呼是万世为人的标准,所以我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人,只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会随波逐流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而已。不过我们知道就算是没有伯夷和叔齐这样的人出现,在后来那些乱臣贼子是仍然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