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1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2,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3。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4。”已而果然。明视八世孙醊5,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6,窃嬗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7,狡而善走,与韩卢8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9谋而杀之,醢其家10。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11,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12,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13,衣褐之徒14,缺口而长须15,八窍而趺居16,独取其髦,简牍是资17,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18,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19。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20。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21。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22,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23,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24,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25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26,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1毛颖:毛笔的别名。
2明视:兔的别名。
3十二神:十二生肖。
4当吐而生:古人说兔子从口里生出。
5 醊:nou,兔子。
6能匿光使物:隐形于日光中使人看不见并驱使人鬼等物。
7㕙:jun,狡兔。
8韩卢:韩国的良犬名。
9宋鹊:宋国的良犬名。
10醢其家:醢hai,剁成肉酱。
11将大猎以惧楚:秦自中山移兵伐楚。
12以《连山》筮之:《连山》,古代占卜的书籍。筮,占卜。
13不角不牙:兔子没有牙齿也没有角。
14衣褐之徒:兔子全身是毛。
15缺口而长须:兔唇和长须。
16八窍而趺居:兔子有八个窍孔。趺居,盘腿蹲踞。
17简牍是资:简牍,书写用的竹简与木板。资,依靠、凭借。
18拔其豪:拔下兔毛。
19日见亲宠任事:一天比一天受到恩宠。
20惟上所使:一切听从皇帝的命令。
21终默不泄:默,沉默。泄,泄露。
22以衡石自程:衡,称。程,限度。
23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陈玄为墨,弘农陶泓为砚,会稽为贡纸。
24拂拭之:拂拭,擦拭。
25所谓鲁、卫、毛、聃者:都是周朝所封的诸侯国。
26见绝于孔子:孔子《春秋》写成之后,毛笔就被废弃不用了。
27赏不酬劳:奖赏不抵其功劳。
韩愈的散文,一般来说都写得摇曳多姿。而在这篇《毛颖传》里,明明就只是一支毛笔,可是韩愈在这里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还郑重其事地为它立传,还当作一件正事来考证它的先祖,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构思获得了滑稽的性质。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表扬毛颖能尽其所能,也有人认为是影射讽刺老而无用的执政大臣。后者显然脱离作品实际,因作品对毛颖“褒”多于“贬”;前者虽点明了作品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却未免皮相。探究其底蕴,我们认为,它是在讽谕皇帝的寡恩薄情。这篇寓言体散文作于韩愈三十六岁至四十七岁之间,大约是元和元年至元和五年时的作品。韩愈仕路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三次参加博学宏词考试,均不中选,多方投书求官,亦未成功,后才找到幕僚的职位,又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获罪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逢唐德宗去世,顺宗继位,得赦,不久顺宗退位,宪宗登基。韩愈终于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以后十二年,官职屡经迁调,或降或升。韩愈出自切身体验,又经精细观察,(如看到著名宰相张九龄被罢,将帅封常清受戮,张巡许远忠心报国,身后寂寞)因而对于龙颜易变,皇帝寡恩,群臣倾轧,尔虞我诈,宦海浮沉,人心痛楚,早就蓄积于胸中。遂酝酿而为作品的主题。如何使这种郁积的情志渲泄出来?作者找到了理想的喷射口:寓言体。严肃而重大的主题,便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得以体现。它同样符合“文以载道”的原则,不过采取了谐谑、特殊的方式罢了。全文第四部分,是作者对毛颖以俘虏身分进见,受到重用,最后被弃置这一事实发表议论,尖锐地指出:“秦真少恩哉!”篇末点睛,一针见血。文章以事件进行谋篇。四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一气贯注,但中间峰峦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