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浅述近体诗平仄规则和格律术语简释

时间:2024-04-03    来源:馨文居    作者:姑苏沧浪  阅读:

  为便于对近体诗有兴趣的人探讨近体诗故浅述近体诗平仄规则。

  第一部分:浅述近体诗平仄规则

  一、引子:

  1.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①、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

  ②、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③、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2.平仄:汉字的四声和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现在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3.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

  一般来说,每一句句子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二、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则(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明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现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学习者直接套用即可。

  律诗一般只要求颌联、颈联对仗,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杜诗最工,所以我认为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再仔细看看,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只有在不造成'犯孤平'和'三同调'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论。

  ㈠、“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指平仄可变通。

  ⑴五绝: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⑵七绝: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如:《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如:《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⑶五律: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如:《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如:《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如:《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⑷七律: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如:《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锦官城外柏森。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如:《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第二部分:“一三五不论”只有在不造成“犯孤平”和“三同调”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论

  “一三五不论”,对近体诗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这一口诀,此口诀的意思是:五言或七言近体诗,凡是一三五位置的平仄不须讲究,即可平可仄。不少人把这口诀视为铁律,他们读诗、写诗或论诗时都以此为依据。但不知此口诀并非万灵,它有相当的局限性,一旦滥用,便招致严重的诗病。很多人就是受了该口诀的误导,写出了不少“犯孤平”和“三同调”的诗句。

  ㈠、所谓犯孤平,通常针对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而言。

  这两个格式中,如除联尾的平声字外,只存在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例如:将“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改用仄声,就变成“仄平仄仄平”,该句便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遇到这种格式,第一字不可不论。七言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改用仄声,就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该句也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遇到这种格式,第三字也不可不论,否则就是犯孤平。犯孤平是诗家大忌。有人从四万八千多首全唐诗中,七言犯孤平的例子,只发现一句,五言只有三句:

  仄仄仄平通仄平?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仄平仄通平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仄平仄仄平

  出关送故人。戴叔伦《送友人东归》

  仄平仄仄平

  一言简圣聪。钱起《送襄阳卢判官奏开河事》

  除末字外,上面各例的平声字只有一个(画上底线的字),所以他们都是孤平句子。

  清代诗人王士祯对犯孤平持有更严格的个人看法:上述两格式中,必须有两个连接的平声字,否则,就犯孤平。照此看法,七言犯孤平的句子又多了四例:

  平仄仄平仄仄平

  曾到尚书墓上来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其二)

  平仄仄平仄仄平

  清夜一声白雪微杜牧《寄远三首》(其一)

  平仄仄平仄通平

  寒殿一灯夜更高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

  平仄仄平仄仄平

  狂忆判身入酒船罗隐《遣唐见芮逢》

  除末字外,上面每句的平声都被仄声相隔,所以它们都是孤平句。

  唐诗出现犯孤平的例子不超过万分之二,可见当时诗人写诗时都极力避免犯孤平。

  ㈡、孤平抝救:

  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万泉气象新,水阔晚风纯。四海群贤聚,博鳌更喜人。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除末字外,第一句只有“泉”字为平声;第四句只有“鳌”字为平声,所以,一、四两句都犯了“孤平”。“万泉”是水名,“博鳌”是地名,第一字用了仄声,看来无可避免,但是,如果多学一点格律知识,便可以用“孤平抝救”避免“犯孤平”。

  孤平抝救,就是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中,该平的位置用了仄声,该仄的位置就应用平声去补救。

  例如:上两例犯孤平的句子可改成:“万泉仪态新”和“博鳌尤喜人”。改写后的句子不仅没有破坏原诗意,而且第二、三字都是平声,这样“犯孤平”便得到避免。

  万泉仪态新,水阔晚风纯。四海群贤聚,博鳌尤喜人。

  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㈢、“一三五不论”除了导致犯孤平外,还会导致“三同调”,即“三平调”或“三仄脚”的诗病;也就是末三字出现同一声调。这都是违反近体诗格律要求的。

  例如: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第三字不论,便出现“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三同调”句式。有如: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如第五字不论,也会出现“平平仄仄平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的“三同调”句式。下面是一些三同调例子:

  平平仄仄仄

  悲秋宋玉宅。杜甫《奉汉中王手扎》

  通仄平平仄仄仄

  应似东宫白赞善白居易《百牡丹》

  仄仄仄仄平平平

  曲放小院多逢迎李商隐《偶题二首》

  由此可见“一三五不论”对于上述情况并不适用,它只有在不造成“犯孤平”和“三同调”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论。因此,那些对近体诗格律了解不深的人,最好把此口诀抛弃,否则,一不小心,便会掉进'犯孤平'和'三同调'的诗病陷阱中。律诗入韵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韵的句子。

  第三部分:格律术语简释

  1.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2.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3.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4.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5.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6.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7.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8.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9.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10.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11.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2.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13.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14.今体诗

  即近体诗。

  15.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16.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17.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18.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19.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20.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21.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22.押韵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23.近体诗押韵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4.古体诗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26.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27.通韵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28.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29.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30.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31.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32.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33.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34.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34.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36.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37.“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38.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39.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40.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41.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42.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43.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44.三平调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45.孤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46.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47.拗救

  诗律术语。要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48.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49.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50.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51.对仗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52.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3.宽对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54.借对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5.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6.合掌

  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平仄规则,我认为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姑苏沧浪

  二〇〇六年九月十四日於太湖之滨

 

经典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