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造林看长治。
山西省造林局张局长在一次交流中告诉我们。这是位对林业非常热爱和专注的专家型领导,为了造林他将山西的沟沟坎坎都走遍了,对整个太行山系的情况了如指掌。经他饶有情趣的讲解,我们感受到植树造林的美好,有了要去造林的渴望。“让我们也为绿化山川做一些事吧。”工会委员宁红说。
“我们在长治黎城有个绿化基地,每年春天单位的同志都要去那里义务植树。”
“我们检察院每年都有组织人员外出学习的活动,现在倡导低碳生活,我们可否组织同志们去绿化基地现场观摩,在学习绿化知识的同时和你们一起义务植树呢?”
检、林共建同造林,好!张局长很爽快地同意了。
四月十六号,即农历三月三一早,我们随山西造林局的同志们出行了。古时此日民间有祭祀轩辕,并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与大自然交融的活动。宋代欧阳修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在这个古时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我们力所能及地为绿化三晋大地做一些事情,岂不是更好?
省造林局的万勇和小邓与我们同车,一路上万勇指着路边的绿化带给我们讲解造林常识和山西造林的一些情况。他讲山西山区绿化条件不好,在一些坡陡的石质山区造林,要将造林人员系着绳子放下去,从坡顶用PVC管将土放入垒好的树坑里,再栽上能在石质山上生长的油松,种下的油松要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护,等根扎实到石缝里后,才能自然成活。
“你们做的工程也太伟大了!”我们由衷地赞叹。
“不是我们做的,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和检查,真正造林的是当地的人民。单是国家投入的造林资金是远远不足以造好林的,所以只有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大量投入的地方,绿化工作才能搞好。当然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保,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加大了绿化造林力度。”他谦虚地说。
“光是树苗种活了,只是第一步。”小邓接着说,“树要真能长好,因素还很多。比如山里的动物,尤其是野猪对林木的破坏很大,因为它有拱树的恶习。它们还会破坏山民们种的庄稼。”
唉,它们那成了仙的八戒祖宗就有这恶习,西天路上被妖魔捆起来要上笼屉蒸煮的它,却一股脑儿将风雅有致的树仙都掘死了。
“可以猎杀一些啊。”我们不解道。
“野猪是二级保护动物,现在不允许猎杀。但是,野猪在一些山区已经造成相当的危害了。”
“不是有森林警察吗?野猪没有天敌,该是有组织地人为控制一下野猪数量的时候了。”
边行边看边听边聊,在来回的途中,认真的张局长还在襄垣、屯留、安泽的一些重点绿化基地专门停下车,仔细讲解。
晌午时候,我们到了黎城的山西造林局绿化基地。
党旗举起来,国旗举起来,团旗举起来,妇工委的旗举起来,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旗举起来,植树工具拿起来,我们向林地出发!
到了指定的地方,树苗已在地头放着。在省造林局同志的指导下,大家将已初步挖好的树坑,用铁锹再旋大些,将包着树根的袋子剥去,将树苗在坑里正正地立好,回填土,踩实,浇水,再覆盖上一些土以减少水分蒸发。
一棵又一棵,人们悉心地种着。小桑意犹未尽地说:“我和小宋栽了二十多棵,可惜树苗都栽完了,真想再多栽一些,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今后要是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就好了!”
张局长在一旁温和地对我们讲:“你们这次以熟悉了解为主,第一次来黎城,安排大家参观黄崖洞革命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也很重要。我们单位在这里义务植树有九个年头了,那可是专门植树的,这个基地注重科学造林,能确保树苗全部成活,我们这些年在这里育好树,然后移植到林区,到目前已经成功育林四百五十亩了。”
啊!这样?我育的树苗以后会扎根在哪里?这样想着,再看山坡那片片绿色,觉得所有的树木和我都休戚相关了。
植树活动结束后,观摩了造林绿化工程。之后我们来到了黄崖洞。
太行山根据地是抗战中我党的“第一块基石”,由于发挥了巨大作用,太行山被誉为“中国脊梁”,而黄崖洞就是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
黄崖洞所在的山谷俗名叫“水窑峪”,这里四面都是高高的山峰,中间凹,四面凸,就像一座天然形成的空中堡垒,八路军的兵工厂就建在这里。整个水窑峪面积接近六平方公里,但是只有一个宽不到十米、长却足有一华里的峡谷通向外部,这条峡谷当地人叫它翁圪廊。翁圪廊蜿蜒曲折,两侧的百米巨峰直插云天,堪称天堑。
山西省造林局局长张云龙(中)与迎泽区检察院桑丽萍(左)、宋素华(右)共同植树
在翁圪廊碉堡处停了下来,仔细观察,这里岩壁高度大部分在八十至一百五十米之间,坡度绝大部分成直角,且小径曲折多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八路军十七岁的小号手崔振芳一人据守在此,歼灭日寇数十名,最后光荣牺牲。
一路看,这里青山叠翠,奇峰突兀,外敌入侵时河山也抗战,到了和平年代,真是一派好风光。
曲折回旋中走着,远远望见悬崖上巨大的天然石洞,那就是黄崖洞!颇似地图上山西省的轮廓。
来到悬崖下,通过三段极其陡直的梯子登上洞口。站在洞口,四下环顾,不由地感慨万分。在整个抗战期间,黄崖洞等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和弹药为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有亲临,才能体会到山河之雄,先辈之伟,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
充实的活动结束了,回到家中,细细地端详揣摩着黎城人民送的黎侯虎:
虎头微昂,四足微微外撇,一副扎地生根的样子,透出了虎虎生威的精气神和十足可爱的味道。
在史料中,黎城所处的地方是古黎国。有记载的就是关于西伯戡黎的故事,说的是周文王在伐商以前灭掉了黎国,黎侯作为统治者被消失了,但文化传承是血脉相连的,为纪念黎侯这个祖先,当地人们塑造出了“黎侯虎”,赋予它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和朝代典制的更迭,深深地植根于黎城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成了黎城地域里人们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的特定惯例。如当地有给出生的小孩“望满月”的习俗,在满月那天,由孩子的姥姥拿上“虎”,放到小孩怀中,寓意小孩像虎一样健壮,然后小孩母亲再把“虎”放在小孩的身旁,虎头冲向小孩身体,示意这只“虎”能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史书讲,炎帝神农祖籍祁连山,得姓祁。至于“伊耆”的来源,《中国古地名辞典》的解释是:“耆,即黎国也。”《纲鉴会纂·三皇篇》写的是:“神农,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黎城现存的隋代《重营九级浮图碑》载黎为“炎帝获嘉禾之地”。是炎帝始创农耕文明的地方。尧的母亲庆都,为炎帝裔,伊姓,那时还没有彻底脱离母系社会,尧孩童时随母亲在这里长大。《山西通志·名贤辑要·帝王类》开篇即为尧帝。文称:“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民间有舅舅为大的讲究,黎城人是极爱以舅舅自居的了。
黎民百姓是平实的、亲和的、非凡的。
黎,从字面上看是用手采黍。
数千年前当这里的人民辨析草木,种树栽禾,收获果粮,开始自给自足自主的生活,有了主导生活的能力,人类开始真正从蒙昧中走向了光明,充满希望地开启了文明。
过往的史册记载的几乎都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早该有部人民史!这个恢弘的时代里能够书写了吧。
书写谁?谁书写?
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对柳亚子说的那句话在心中回响:人民万岁!这个人民包括你,也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