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弄堂的森然,一半是阳光背向造成,一半来自于人们的渲染。凡在大弄堂里长大的人,从小都听过大人们的恐吓:吵?把你扔到黑弄堂里去!于是立刻噤声。等这一代人做了父母,再以此来吓唬他们的孩子。如此传了两代人,算得上是黑弄堂的渊源了。
黑弄堂是在大弄堂的底部,由一道夹弄所通往。这道夹弄其实是一条明渠,从两幢楼房的山墙间穿过。在市政建设的管道改造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不再作为明渠使用,只留下一道干涸的浅沟。由于两边山墙夹峙,它终年没有光照,阴沉沉的,这就是黑弄堂的序幕。
那么,黑弄堂里有什么呢?这就要涉及流言了。人们传说那里曾经是一块坟地,后来虽然起了楼房,压了水泥,可时不时地,还会有流萤似的鬼火;又一种传说是刑场,日本人枪毙爱国志士就在这里进行;再接着就进入到现代史了,说那里有小孩被“剥猪猡”,就是剥了衣服,塞进弄内的垃圾箱;还有一个上吊的女人,因为被窃走全家的粮票和布票。听起来,这些不祥与可怖是随了社会进程累加起来,越演越烈,这也意味它还将继续发生故事,就是说,它的阴森性质尚在活动期内,随时可能爆发。
因此,它刺激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常常可以看见,一群亢奋的孩子拥在夹弄口,互相怂恿进入夹弄,过到那头的黑弄堂里。在下午三四时光景里,那头的黑弄堂并不显得黑暗,相反,有明亮的光线横流过去,可是,相隔着一道水泥色的夹弄,更有些不可测了。有鲁勇的孩子经不起众人的激将,蹈入夹弄——方才说过,夹弄实际是一条废弃的明渠,所以地面是凹下去的,需叉开双脚,踩着两边的沟沿,跨着走过去。头几步还没什么,多走几步就有小虫子轰起,扑上脸来。然后,蛛网也罩了眼睛,一股子森凉从脚底升上来。那孩子反转身,向来路狂奔,已顾不上脚下,无数次从沟沿滑落,在沟底自己绊了自己的脚。终于跑回到夹弄口,眼看重见天日,众人却组成一道人墙,封住他的出路。其时,他的眼睛放出灼亮的光芒,是由惊惧造成的。当天晚上,这孩子就发高烧,送去急诊,每一个孩子都受到了警告。这危险的游戏停止了一段时间,而后,教训被淡忘了,夹弄口就又聚拢了孩子们。
弄堂里的孩子,生活在人为的世界里,危险和快乐也都是人为制造的。不让他们玩这个,又能玩什么?不过,到底是没人再敢走进夹弄深处,众人也不敢认真胁迫谁了,所以,那经验的惨痛还是留存下来,加入了黑弄堂的历史。小孩子们避免单独走近它,当然,聚集着起哄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奇怪的是,也没有看见过夹弄那头有人从黑弄堂过来,那一端总是悄然着。弄堂实际上是这城市的沟壑,人是盲目的生物,顺着崖壁的走势,自己也不知道最终走向哪里。
小孩子们通常是在放学后的下午来到这里,这是管束最松弛的时间,学校放掉了,大人还没回家。他们卸下书包,跑出家门,悠闲地站着。在年幼的学龄前儿童眼睛里,已经是可敬仰的走上社会的人了,于是,慢慢向他们靠拢过去。有时候,他们这一伙里还会出现个把中学生,那么,连他们的脸上,就都会挂上近乎谄媚的巴结表情。那中学生才真正是走上社会的人呢!他穿着皮鞋,衬衫束在西裤的腰里,裤口翻出一道克覆——“克覆”这个词大约来自于英语“COVER”,说明是这城市服装历史的正传。他双手插在裤袋里,偶尔拔出来,在耳鬓顺一顺,鬓角剃得发青,没什么可顺的,所以很快地手又垂下来,插进裤袋。可是,就这一下子,风度出来了。他无须说话,只略微牵动嘴角,态度也出来了,足够主宰整个局面。这就是小孩子的阶级社会,根据年龄划分的。此时,那些小学生由于竞相表现与讨好,个个都很饶舌,聒噪得很。至于学龄前的幼童,则一声不出,简直是虫蚁似的人生,根本进不了人们的眼睑。
然而,黑弄堂的游戏使各阶层的人都兴奋起来。人们合伙将一个人往夹弄里推拥,那人奋力挣扎突围,抓住最贴近的那个,拥到夹弄口。人们也不管换了谁,只是一劲地挤压,那人就好比替死鬼,要找到下一个替死鬼方才脱得了身。这一切哗动是由小学生发起,中学生不屑参与,只哈哈大笑,但无疑是推波助澜,使得人们更加疯狂。连那些幼童都被激励起来,高声尖叫,围着人群乱跑,在他们的腿脚间打绊。那端的黑弄堂更显出寂静。有一些光线掠过去,夹弄里的蛛网亮一下,又灭了。人群壅塞在夹弄口,背脊在粗糙的弄壁上撞来撞去,脚下已经是明渠的沟底。好比箭在弦上,濒临深渊,所有的人都在急吼急叫,开了锅似的。在这挤作一团的人堆外围,往往是比较孱弱的孩子,他们的体力和激情稍逊于前沿的那伙,在这酷烈惊险的游戏中,他们充当不了主角,于是就在了边缘。忽然间,他们中的一个感觉后腰受了一击,力量虽不大,可因为没防备,也险些一个趔趄。吃惊中回头,见是一个小女孩子,脸通红着,又一次向他撞来。他反应还是慢了一拍,又被她撞了一次。她高兴得跳起脚来,脸更红了,额发都汗湿了,贴在脑门上。此刻,世道已在极乱的当头,没有道理可言。他往边上挪了挪位置,避免与她纠缠,不料想她以为是怕她,跟过来,再次扑将上去。很显然,他被抓来充当了她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