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村庄?有人粗略统计了一下,有320多万个,仅纳入行政村序列的就有63万个。在人口如潮水般涌进城市之际,村庄显得十分瘦弱渺小,形单力薄。但村庄是族谱,是密匣,埋着我们祖祖辈辈的骨亲血脉。周原一带的村庄,流淌着周礼的光彩,散射着易经的璀璨,吟唱着诗经的豪迈。村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存史,是一个部落、一个家族,几千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见证物。
这里的村名,是周礼绽放的一束礼花,是《诗经·周风》中的一段绝唱,是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个卦爻。借着白发老人的口授传说,翻阅专家教授厚厚的典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想给这些村名做些考证注释,遂写下这组拙文。
宫 里
“宫里,宫里,周朝的后宫。”宫里村的正北是箭括岭,正南是祝家庄,往西边三里是杜城村,往东边三里是流龙嘴村。这块原东西宽约十里,南北长约三十里。男左女右,周人的政治中心在左边的京当小平原上,后宫就设在右边的宫里这块小平原上。
后宫所设地首先是安全为上。北有箭括岭做屏障,南边可逾益店镇抵达渭河边,若北边失守可向西南方向逃遁,若有西南方向进犯可撤退到北山。东西两边都有沟壑为池,宜守宜退,宜攻宜防。后宫所在地便是“安乐窝”了。后宫所在地必须是风景优美,当年这里是一片一片的林子,合抱之木掩映下,鹿呦呦地叫着,喜鹊落满了枝头。宫女们可到西沟或岐阳沟的溪水边浣衣洗涤。古公亶父刚落脚周原时,这里的土著人还过着掏穴而居的生活,一些讲究点的在窑洞前搭个棚子就算是豪华之居。古公亶父倡导新生活,首先是改穴居为室居,在贺家村一带建起廊院式宗庙,在宫里建起了“岐阳宫”。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云:“周太王由彬县迁岐后建岐阳宫,今宫废而土人犹称之。岐阳宫在今岐阳村北,旧时称它为岐阳宫,今名宫里村。”可见当时的宫里,也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岐阳宫是个什么模样,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加之风浸雨打也没留下一处建筑,只能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宫里村是周文王他娘住过的地方。”村上一位80多岁的老汉一边晒太阳,一边很自豪地对我这样说。问及有什么依据,他捋着白胡子说:“老先人都这么说,还能有错!”文王之母古称太妊,就是王季之妻、古公亶父儿媳。我只知道《史记》上记载,她是古挚国大奴隶主的女儿,知书达礼,贤惠端庄,“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中国最早的胎教就始于她。有这样一位好母亲,就能培育出好儿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文王把西岐治理得“耕者让畔,民俗让长,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他娘的教育分不开,她是继太姜之后周族出脱的第二任伟大母亲。
“母亲是一所大学。”岐山人说,“老橛上跑经了”“月婴儿吐痰,娘胎里的病”,就是指母亲有悖妇道必生下劣种。母亲是秧,儿子是瓜,病秧秧岂能结出甜瓜瓜?岐山人还说:“一个贤惠媳妇,可以旺三代人。”他们给娃找媳妇要刨几代人根底,就怕家风不正,找的媳妇带坏娃娃。千百年来,中国对女性的约束有些残酷无道,有些匪夷所思,但一些地方却是严中显爱,如女人受孕后,有“三不”“四勿”的训诫:“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女性的伟大,一半是自己的创造作为,一半是教子相夫的唠叨,大多是零零碎碎的活路及无边无际的操劳。周原一带,娘死了,儿女们会哭得撕心裂肺,因为娘付出的比爹多,离了娘,他们才觉得娘在家中有多好,娘的分量有多重。娘弥补着一个家庭的断裂处,娘所干的活是马拉松工程,娘所受的气比天上的云团大,娘掉的泪比井里的水多。在宫里村,有座修葺一新的祠堂,走得进去,看得见檐下挂着“妊姒遗风”的牌匾,这是对周族两位非凡女性最好的褒奖。匾上的姒为何人?姒为“太姒”,即周文王的正妃,也曾在宫里住过。她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深得文王厚爱,被人称为“文母”。传说文王姬昌在渭水之滨遇到太姒,被其美貌所折服,打问得知其 修养过人,这真是上苍把天使打发给了文王,她就成了文王的“心上人”。《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描写文王与太姒这段爱情的。渭水汤汤,怎么过河?文王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搭起浮桥,亲迎太姒。从此文王理外,太姒理内,似天地间日月两轮,照耀得周天洞明灿烂。文王的仁爱厚德,从后宫得到补充注释,“不扫屋何以扫天下”“不治宫何以治朝廷!”《诗经·大雅·思齐》里,曾对太姜、太妊、太姒予以赞美:“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首诗被今人冠名为“太太你好”,翻译过来就是:太妊雍容端庄,是周文王的好母亲;太姜贤淑秀丽,王室之妇居周京;太姒美誉天下,多生男儿家门兴。古人说:“周之开国,基于三太。”周朝有八百年江山,是三太培育出来的。那位太姜,就是古公亶父的正妃,也是文王的祖母。她智慧过人,贞顺和气,是丈夫的左膀右臂。从古公开始,周朝就品尝到了“太太”的恩惠,所以在这方面就把关很严,娶的都是“鸟中凤”,也使周朝发育得格外快速硕壮。这个“宫里”,是以身作则的好学校,是风清气正的好摇篮,是放飞雄鹰的好平台。
实际上,一个朝代的寿命有多长,看看后宫的品质就知晓。没有了好家风,今天的富裕繁华就是建在沙蛋上的楼房,如海市蜃楼一样短暂。
解放初期,宫里村有位守寡多年的老太,把独子送去抗美援朝,儿子裹尸疆场,母亲却不让国家照顾,把抚恤金一分不少地退了回去。改革开放后,一位母亲在丈夫打工逝去后,靠挖药捡破烂供出了两位大学生,“妊姒遗风”在这里仍可找得到。岐山五丈原有个叫现水玲的少妇,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是现家抱来顶立门户的,现家有三个智障人,现家老奶奶一看这三个疯儿子老了需要人照料,当时心生一计抱了这么个女娃。女娃长大了,老奶奶去世了。善良的现水玲忘不了现家的养育之恩,也丢不下三个傻叔父,她靠种花椒支撑着这个家。勤劳贤惠的姑娘提亲的不少,但都被她拒绝了。直到旁边工厂一甘肃小伙愿意“倒插门”当上门女婿,承担起为三个叔父养老送终,她才答应了这门婚事。婚后现水玲一边勤劳致富,一边照料着三个叔父,她像雨中的伞,激流中的救生圈,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周礼之乡”出脱了不少像现水玲一样的奇女子,这也是“妊姒遗风”催生出的奇葩异卉。
站在宫里村,西可望见雍州大地上的村舍麦田。距此百里,就是秦时“雍城行宫”所在地,也是秦始皇之母赵姬与嫪毐恣肆放纵的“温柔乡”。在这里,始皇之母生下了两个儿子,这是始皇的奇耻大辱,也被后人所编排戏说。始皇将嫪毐与两个“胞弟”“戮而杀之”,与母再不相见,有27位大臣进谏均被处死。岐山与凤翔毗邻,一个产生的是八百年周朝,一个产生的是短命鬼的秦朝,一个产生的是大象,一个产生的是虎狼,基因不同所致也。
岐 阳
岐阳曾经是个县,岐阳曾经是个镇,岐阳现在是个村。
村子直直的,东西走向,房子就南北布局。村子的西头是三王庙,村子的东头是太王陵。三王者,古公亶父、季历、姬昌也。村子就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爷孙三代的生前,一头挑着爷孙三代的死后。过去庙和陵前都立着一块石碑:“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足见此地是多么的神圣威严,再大的官来此都成了小官,再大的官来此都会心生敬畏之情,夹紧尾巴屏声敛气。三王庙占地大约十亩,过去有献殿、正殿,皆为土木结构,飞檐翘翅,雕梁画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神像被毁,遂成为村小学。夜阑人静,常听庙内语声喧哗,脚步沓沓,偶见烛火自燃,奇香扑鼻,吓得一些胆小的老师蒙被发抖,夜不能寐。村人说:“庙毁神在,三王难安!”于是,初一、十五偷着上香祭奠。前几年,岐山开始每年大祭周公元圣,鼓钹震天,旗幡遮日,有无锡等地友人结队寻根拜祖,来三王庙找到“华人老家”,敬香皆作揖,虔诚尽叩首,看到庙内晴天筛日光顿生怜惜之情,提出捐款重修。时任县政协主席的傅乃璋乃文人雅士,编撰周文化系列丛书颇有政声,遂向县委书记讨来款子百万元,加上“泰伯奔吴”之地添薪续力,坍塌正殿被复原,庙前筑起高大的青石牌坊。庙内过去珍藏着50通历朝历代名碑,二十世纪战天斗地修岐阳水库时,村人搬来筑起泄洪洞。傅乃璋带人苦苦寻觅,掘地三尺,终于刨回了这几十通碑,现又立于庙内。石碑诉说着三王庙的沧桑历史,见证着世事的兴衰更替。
村东头的台地上是太王陵。土塚高七八米,占地半亩余,圆得似馒头,柏树列阵,清风徐徐,北是宫里水库、岐阳水库,东是祝京水库,像一串明珠挂在岐阳村脖子上。水库碧波粼粼,野鸭嬉戏,鱼翔水底,犹如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塚前立有丈高石碑,虽然断裂几处,但“太王陵”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如滚石坠崖,春蛇伏草,为清时陕西巡抚毕沅题写。毕沅为乾隆年间头名状元,曾任湖广总督、兵部尚书,也是有名的“文物发烧友”,曾编撰过《关中胜迹图》,在不少帝王陵前立起保护碑,并搜尽碑刻填充西安碑林,但这个满腹锦绣的才子因贪腐死时落得个被抄家的下场。无论如何,毕沅保护过太王陵,保护过陕西不少文物胜迹。一个有争议的人确实干过一件无争议的事。
岐阳之名,在古老的《诗经》中就可觅见。《诗经·鲁颂》曰:“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岐阳,曾是周邑所在地。郦道元《水经注》云:“岐山之南有周城。”三千年前,祖先为他吟诗礼赞,三千年后,岐阳人用充满诗意的行为替他作了一幅“精神谱系”。北魏时,岐阳村曾是周城县衙门所在地。贞观年间,曾割岐山、扶风相邻地盘设岐阳县,岐阳与岐山县如双树连根、两河同渊,并存160余年,同属凤翔府所辖,岐阳县衙就在今天的岐阳村。遥想当年,周公握发吐哺、召公甘棠遗爱的典故,也许在岐阳县令身上有过赓续。在岐阳村北,考古工作者曾发现周代陶窑遗址,至今在麦田里可以找到一堆一堆周代陶片和瓦砾。这些活在黄土地里的文物碎片,今天依然完好地保存着远古岐阳的文化基因。1978年,村民在土场挖土时,曾挖得一枚“岐州之印”的正方形陶片。岐阳村曾建有一座城隍庙,过去村小学用的一块长方形铁板上刻有“城隍庙会首于清道光年间所铸”等字样。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岐阳村城壕的瓦砾堆中捡到一块佛像石座,上刻有244字,后面文字为:“岐阳县令杨元禧,妻郑氏鲂龙作配,为父成均监丞,亲河东柳氏造释迦牟尼像一尊……捶拱三年岁次丁亥,四月甲午朔,八日辛丑敬造。”据岐山著名的考古专家庞怀靖考证,此乃当时的岐阳县令杨元禧为超度其岳父岳母亡灵所刻制功德佛像基座,可惜佛像已遍寻无踪。
岐阳村西、南两端,至今保存着宽20余米、深30余米的城壕遗址,壕内已杂草丛生,野兔出没,夜传虫鸣,但仍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和城池。夜黑雨大风吼之时,马嘶刀戟之鸣依稀可闻,擂鼓呐喊之声仿佛在耳,周原太神奇了,以至于人们只盯青铜器而忽略了这些瓦砾残墙城壕背后惊心动魄的传奇。岐阳可能还是一座富矿,或许能刨出石破天惊的发现。
漫步岐阳村,房子都被美轮美奂的砖房所替代,村人以种辣椒、种苹果为创收项目。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满街只剩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悠哉游哉,三五成群,议论着东家短、西家长,偶尔一阵鸡鸣狗吠声划破了寂静的时光。问及村上出过什么非凡人物,村民说:“咱这村子发戏子不发官!”原来,唱红西北、有着“西北花脸王”美称的秦腔演员张兰秦就出自岐阳,他演的包公声若炸雷,活灵活现。一次回故里逛庙会,乡亲们让他站在戏台上来一段。他说,他唱戏不用麦克风,但一女子硬是把麦克风塞在他手中,结果一声雷霆吼,把一个40多岁、膀大腰圆的壮汉,吓得瘫在了地上,好一阵儿才回过神来。除张兰秦外,这个村上还出了个秦腔名角张凤才。他唱古典戏和现代戏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且扮相俊俏,在交流会上演出常被一堆堆粉丝女娃所围观,早就成了岐地明星。
岐阳村曾出了个为藏族兄弟脱贫致富而光荣献身的县委书记张羽,他是“孔繁森”式的好公仆。他在阿里嘎尔县担任县委书记两年间,建起了移民新村,普及科技知识,种苜蓿,建大棚,育苗圃,整治环境,清理垃圾,开辟致富门路,与藏族兄弟同呼吸共命运,可因患心脏病倒在了西域高原,年仅四十多岁。不惑的张羽,羽化成了一只永远飞翔于皑皑雪山上的雄鹰,他是周原骄子,也是民族团结的模范。官不在大,为民至上;位不在显,奉献至高;命不在长,精神永恒。岐阳张羽这样的官,是清官是好官是名垂青史的官。我羡慕岐阳有着辉煌悠远的过去,也赞美岐阳有着能人辈出的今天。
贺 家
礼村的北端是贺家。贺是祝贺、贺喜的意思,与祝家庄加在一起,就是实实在在的“祝贺”了,也说明“祝贺”二字可能出自周原。如果这样的话,谁家有了喜事就把地方选在祝家庄和贺家去办,真正找到了快乐老家,周原人是老实疙瘩,假若打一条广告语:“这里是祝贺的地方!”可能会引得不少人来此办酒店,也会找到新的生财门路。
贺家的村名很吉祥也很喜庆,像天天有迎接不完的客人,吃不完的酒席,凑不完的热闹。据上了年纪的周原人介绍,这里曾是文王迎接八方宾客,专门举行贺礼的地方。想当年,乐声阵阵,舞姿翩翩,宾朋满座,主人开怀,乐舞表演完后,精美的鼎、簋、盨、斝、卣等器具盛满美味佳肴,客人们向周王爷献上各地的特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事如走马,朝代如转篷,周人迁都镐京、洛邑后,留在这里的人十分怀念当年的繁华,干脆就把姓改成贺了。如今,村子大都是贺姓人家。中国的贺姓,也都发源于兹。
在周原出土的文物中,贺家村占了三分之一,要说青铜品种,算是最全的了。器形最“牛”的当属牛尊。它高24厘米,长38厘米,张耳抱角,双眼圆睁,伸颈翘首。牛背的盖子上,铸有一尊老虎,显得怯生生、战兢兢,反倒让温柔的牛威风凛凛。揭开盖子,注酒于腹中,稍抬后腿,牛嘴中就喷香吊线。它为文王宴会上的高级器物。当年文王挽起宽大的袖袍,小心翼翼地抬着牛尊后腿给宾朋添酒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贺家出土的青铜器最“靓”的当属“王鼎”,高21厘米,口径16.7厘米,内铸“王”字。是武王还是成王、康王或是其他王,已无法考证,但这是王器却不容置疑。这里出土的最“酷”的器具当属人面盾饰,它高34.8厘米,宽37.2厘米,重1斤,轻捷易持,移动极为方便。面部眉似镰刀,鼻似竹筒,眼似圆球,嘴似簸箕,露出的一排排獠牙让人恐怖。这有点酷似关中民间魏晋时代的石狮子造型。特别一提的是,头部和脸部都被一圈小三角形所环绕,这实际上代表着箭镞,意即这个盾可抵挡得住万箭齐发。而每个三角形内有两道竖纹,可能隐喻着矛,它告诉对方,再强大的阵容我也不怕,矛戟林立我也如履平地。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最“美”的莫过于调色器。昂首的兽头似乎在吼叫着,身子驮载着五根铜孔,中间的大圆孔比杯盖大,内铸有“木”字,犹如五根竹节绑在一起,这说明当时化妆时已有五种颜料可用,同时说明举行贺礼时,人们都要精心打扮化妆一番。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最“俏”的莫过于凤柱斝。它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16厘米,重2.9公斤。斝是一种酒器,始于原始社会,盛于商代中期。这尊斝,三足外侈,通身雕满云雷纹,口沿两柱上是一对张嘴鸣叫的凤凰,两目圆睁直视前方,凤凰的冠子巍峨高耸,一看就是大国工匠的得意之作。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中最“洋”的莫过于青铜马车——“西周第一豪车”。2014年6月,正是麦浪滚滚,“算黄算割”叫得最稠最响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贺家村西南麦地里进行航拍,他们突然发现有块地里麦子早早泛黄。凭着多年的考古经验,他们断定地下可能埋着宝物,遂顺藤摸瓜进行发掘。他们小心翼翼,尽量让沉睡着的古物少些惊扰。刨着刨着,刨出了两个马车轮子造型,虽然木头已经朽掉,但与土已紧紧拥抱在一起。马车轮子上布满青铜轮牙,原来这轮子外沿全是用青铜铸造成的。车体宽大豪华,长3.13米,宽2.7米,也是彩绘过的,上面镶嵌着一万多件玉石、绿松石。马车的前头,是散落有致的马骨。专家们用DNA分析后,为四匹黑色公马遗骇。在这个车马坑西北角上一小坑内,还发现了四匹枣红色公马遗骨,这可能是“备胎”,前面的四匹马跑累了,这四匹马可以更换。四匹马颜色一致,是周人乃至汉人最“烧包”的阔气,再现了《诗经》中“驾彼四牡,四牡骙骙”的场面。连汉初的刘邦也渴望着能驾驶四匹纯色公马,他曾发出了“我这个天子当得穷气,不能用上同一色的四匹马”之叹!刘邦要看到这一场面,肯定会气晕过去:“看人家,套的是四匹黑色公马,还备用着四匹枣红色公马,真是富甲天下。”这一惊天发现,说明西周是当时天下制造业的中心,这轮马车就是今天的“宝马”“奔驰”。坑内挖出的青铜构件上铸有狰狞可怖的饕餮纹、云雷纹,这让当今人像看“天书”一样如坠五里烟云。你的“宝马”“奔驰”标识,也比不上一个构件的内涵和夸张。与以往发掘不同的是,考古工作者在保护上做到了真正的“临终关怀”,历经三年的修复,把坑内的根根梢梢、原物原形全部复原出来并切割下来,盖起棚子予以保护,重达48吨的车马坑也享受了埃及法老“木乃伊”般的待遇。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奇的莫过于“丙卣”。卣是盛酒的器物,有器身、盖子及提梁,商代大都呈椭圆形,周代大都呈圆形。卣器形与鼎、簋、盘比较起来,算“小不点”“矮个子”,但铸造得花里胡哨,美观夺人。工匠们把全部才情都倾洒在“尺寸”之间,用的是最抽象的思维、最密集的绣花功夫。这可能是高级贵族用来展示家族遗传密码的神器,也可能有着压倒对方的魔咒幻术般功能,总之让你看了后有一种颤栗及震惊。这件宝物1973年在平梯田中被社员挖了出来,它高21.3厘米,腹深11.2厘米,重1.8公斤,由于恐怖吓人,人们都不敢多看几眼。器物上是密麻的云雷纹,仿佛是一尊“雷神”,随时会霹雳腾空。腹部的两只大饕餮眼睛,似乎能洞穿一切。底部的夔龙纹张牙舞爪,盖上的四只虎昂首咆哮,底部铸有一变形的“丙”字。华丽凝重,威仪万端。
这里还发掘出庚瓿,史逨方鼎、伯车父盨等青铜器。总之,食器、酒器、水器一应俱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说明贺家是当时接待外宾的最高规格地方。“朝觐、朝聘、会盟、巡守”及诸多大事都发生在这里,也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拐点。也说明先周时人们待客的诚意有多厚,情意有多深,场面有多大。正因为这样,才使小国归附,贤者云集。礼贤下士,也使周人在岐邑迅速壮大,得人才者得天下。文王、武王、周公等“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与商纣王那暴虐天下、陷害君子的作派形成了鲜明对比,连纣王的庶兄微子也带着太师少师一起投奔周邦,众叛亲离,纣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纣王的另一位兄长箕子在武王克商后,仍不愿降周称臣,他来到周廷后,武王侍以宾礼,再三求教,箕子向武王陈说《洪范》五行的道理,从九个方面陈述了治国理政的良策,武王敬佩他的才情,便封其为朝鲜王,箕子率殷商遗老遗少5000余人到了朝鲜,成了古朝鲜第一个国王。箕子离开朝歌时哭着唱道:“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殷民闻之,如焚五内。箕子到了朝鲜后,“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钱,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雠,是以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箕子倡导农耕,以德治朝,把那里治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清代时朝鲜还有“箕子田”,至今朝鲜农人用的酒杯也是“高脚杯”的周朝酒尊,他们的传统服装也是商朝时的款式,乡间人也最喜食笾豆,女子名字好用“姬”。周王爷为微子、箕子举行的贺礼,也可能就在贺家。贺家加上邻村礼村,就有了“贺礼”一词,这就更让主人与友人之间亲上加亲,礼尚往来。
贺家,一个喜气洋洋的地方。
贺家,一个乐声悠悠、歌舞翩翩的地方。
董 家
从贺家往北走四里路就到了董家。
董家西边是条沟,东边又是条沟,往北是西观山,传说是《封神演义》上碧霄仙子的修道场所。云霄、琼霄与碧霄为三姐妹,三仙姑在封神大战后被封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琼霄、碧霄分别在中观山、东观山修炼,她们的哥哥赵公明被封为文财神。过去,乔山脚下的上冯村、张家村、呼刘村、庞家村是打不出水井的。由于地下有多层岩石阻挡,井打到一半就废弃了,人们就只好吃窖水。藏水的窖上面像井口,下面有四米宽、三米深。挖好雏形后要用木锤一层层砸上红泥固底,以防渗水。窖大都在路边的低凹处,下雨后水就自然流了进去,路上的“羊屎蛋”、杂草也就漂在上面,人们用笼子或筛子打捞脏物后就用来做饭。夏秋季窖水一般清汪汪的,可一到冬季就干枯了,只好挑着水桶去衙里、霍家、刘家等村去讨水吃。传说三仙姑心念百姓愁苦,驾云从东海龙王处讨来一罐水,一半用来降雨降旱,一半就在西观山变成九眼泉水,此山就有了“九龙泉”,不论天多么旱,泉水喷珠溅玉,味甘如醴,饮之除百病、增智慧。隋唐时佛教盛行,此处成了“龙泉寺”,僧人最多时逾千人。一个凹口平台上,庙宇高耸,经声悠扬,与山下法门寺遥相呼应,也遂成关中一方佛门圣地,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来此拜佛观景,西观山声名远播,遐迩闻名。每年的农历六月庙会期间,万人云集,颇为热闹。从董家村向北眺望,西观山上柏树遮天蔽日,庙宇高矗云端。董家的善男信女常去山上当义工,也有祈子求财的背上花馍、水果,让三霄娘娘降恩赐福。
董家村是个小村子,村人大都姓董。在周原,提起这个村子,都会说:“那可是出大宝的地方!”宝鸡有三个“青铜井喷”发生地:眉县杨家村、法门庄白村、京当董家村。杨家村2003年曾挖出了27件大型青铜器,铭文总数达4048字。庄白村在1976年12月15日曾出土了103件文物,其中有造型浑厚的商尊商卣,有纹饰精美的丰尊丰爵,有配套成龙的21件编钟,这组编钟被誉为“西周音乐地下宫殿”。最有影响的是史墙盘,上有284字铭文,号称“中国青铜史书”。董家村于清末曾出土了毛公鼎,上有497字,是迄今为止铭文最多的宝器。村民董春生挖出毛公鼎后生怕消息走漏,但还是被村霸董治官盯上,他抢去了大宝,两人遂去县衙打官司。知县一看“治官”这名字就窝火,将其姓名改为“董治策”,严刑拷打后予以释放,将毛公鼎暗地里运往西安卖了个高价。无独有偶,大盂鼎从一旁的礼村出土后,被岐山大户人家宋金鉴家所收藏。宋金鉴于道光三十年高中进士,联捷翰林,在官场上也可谓是“潜力股”,但当时的知县周庚盛却以赏宝为名,借去半年后将鼎偷偷卖给古董商,后流落于京城琉璃厂。一日在翰林院供职的宋金鉴在琉璃厂转悠时又发现了大盂鼎,花了3000两银子购回宝物,运往岐山老家,才使大宝完璧归赵。如果说侵吞毛公鼎的那个知县是“县霸”治“村霸”,强权压住“地头蛇”,吞得无后顾之忧,而周庚盛却有些“王八吃秤砣”,侵吞大盂鼎就不怕宋金鉴日后飞黄腾达后予以追究或报复?“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知县们仍嗷嗷待哺,他们的胃口如同青铜器上的“饕餮”,贪得出奇。清朝时岐山出过几个清官,现在已无可考证,但从两件大宝被抢占卖走,就知贪腐在当时的官场多么可怕。村夫知道宝可卖钱,知府也深知宝可卖钱。难怪从周原出土的不少宝器被卖到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中国金石学的兴起,颇有点像敦煌学的兴起。自从一批周原宝器被识货的英人运回国在伦敦举办了一次展览后,三岛沸腾,皆叹“鬼斧神工”,观者如潮,随后洋人纷纷染指铜器。于是,催生了近代中国“金石学热”。“倒灌之风”也惊醒了国人,一些有良知的学者便去琉璃厂搜寻宝器,辨识金文。当时的琉璃厂,也成了达官贵人闲暇之际搜宝觅帖的场所。一时三代铜器、古玉汉章、碑碣石刻,价格倍涨。清道光进士、大书法家何绍基在做国史馆总纂时,就被这些宝物勾走了魂,同僚黄钊写诗讥讽道:“何郎好古成膏肓,日从厂肆搜球琅。残碑剩碣尽搜致,片纸只字勤收藏。”从岐地到翰林院供职的宋金鉴也是“古董痴”,常来琉璃厂撷英拾萃,流连忘返,要不咋能眼尖手疾再捡回大盂鼎呢!
董家的地下埋着多少宝物?村人说:“这里的宝,像红苕地里的红苕,像葡萄架上的葡萄,像天上的星星,挖不完,摘不尽,数不清。”村人说:就像“羊拉屎”满地都是,就像鱼在河中撒欢儿,满河都是。董家的董,让我想起古董的董,冥冥之中莫非是告诉人们,这里是埋“古董”出“古董”的地方。董家人是否早早就做古董生意,“古董商”最早是否出在这里?翻开刘少敏先生主编的《岐山青铜志》,厚达500页的宝器长卷,有将近三分之一都写着出自董家。被视为“青铜法典”的“亻朕匜”,就出自董家。走进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大厦,在一楼迎客大厅显要位置就摆放着复制的“亻朕匜”铜器,足见这件器物是以法治国的见证和标志。毛公鼎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蒋介石张罗60大寿时,曾风风光光地摆在“国宝还都展”上,老蒋目睹宝鼎,乐得合不拢嘴,认为得宝鼎必得天下。可是不几年,人心丧尽,蒋介石离开大陆时曾叮嘱蒋经国千万别忘了带走毛公鼎。“华夏第一宝”至今存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馆。
那个被誉为“青铜法典”的亻朕匜,因体现了西周当时的五种刑法而被抬到云端。好多坏事都雨点似的降临到这个叫牧牛的奴隶身上,竟意外成全了这个宝物,这正应验了“悲剧往往是撕开伤口给人看”的哲理。制作铜器的本钱是惩罚牧牛的罚金,而牧牛又被鞭笞500下,还落了个被宽恕的“皆大欢喜”。奴隶主伯扬父就乐呵呵地记录了这件幸灾乐祸的事。看来他是一个极平庸无能的人,没有什么军功,没有什么恩宠,以此为噱头就铸造了一件铜器,以告慰祖先。这一举动有些歪打正着,反倒使铜器格外异类而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亻朕匜会埋到董家?这里莫非是周朝的“最高人民法院”所在处?
1975年,与亻朕匜一同结伴出世的还有37件青铜器,其中最让人眼睛一亮的是“系列套餐”——“此簋”,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编号。还有“此鼎”,有“甲、乙、丙”编号。“八簋”是天子级别才能使用的。每件簋上边都有100多字的铭文,几乎是重复的。与这些王器共享一坑的还有“裘卫四器”,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裘卫簋”“裘卫盉”。裘卫乃周穆王时代一个掌管皮货的小官,他由于身怀绝技曾受到穆王接见和赏赐,也积攒了大量财富而华丽转身为上层社会的贵族。老贵族矩伯想去参加周王室大典,却没有华丽的服装,就用土地从裘卫手中换取了两件鹿皮披肩等贵重器物。裘卫又想用500亩地换取矩伯的400亩水浇田,后来他有些反悔,裘卫就将状告到大臣伯邑父、定伯等官员那里,最后的裁决是:勘定范围,现场交易。这就被记录在“五祀卫鼎”上。这也是一份“判决书”,折射出西周法律的条条框框。从“亻朕匜”到“裘卫四器”这些记录官司的宝器都出自董家村,说明这里很可能是西周判案断官司的场所,当时的大法官“司寇”可能就住在这里。《周礼》中的秋官已对讼和狱做出严格区分,“争罪曰狱,争财曰讼。”秋官主刑,有司寇等专门法官,这里当时如秋天一样一派肃杀之气。
董家人说话,保留着西周人语言的原汁原味。蚂蚁,被叫作“蚍蜉蚂”。今天的成语“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其中蚍蜉这一有学问的词也是脱口而出的。人很烦,董家人说“颇烦的”,颇是很的意思。彩虹出来,村人说绛出来了,实际在汉代之前虹就是绛。他们把吃饱了,叫“咥饱”了。“咥”,就出自诗经中的“履虎尾,咥人凶”,陆游就有“村路断绝虎咥人”的诗句。周原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在我们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这里的人学起普通话特别“咬舌头”,这是因为他们世世代代说的是周代的官话,说普通话就很难。
董家宝物上的铭文,后边都有“子子孙孙宝用”“子子孙孙享用”,可是他们的官话“享用”到今天,就有些土气,有些“咬舌”。赓续传统文化,应该保留下“中华语言的活化石”!
凤 雏
周朝是被一凤凰叫醒的。传说文王出生时,凤凰在岐山(箭括岭)上空敲金嘎玉般地鸣叫着。贵人降生时常有成群的喜鹊咯嘣咯嘣叫唤着,大不了像炒金豆。可这声音出奇地脆,出奇的美,跟仙乐天籁似的。方圆几百里内大大小小的人像喝了一坛美酒似的东倒西歪,声音直戳戳地钻进他们的脑际,就像凤凰鸟儿啄破了他们的脑壳将声音种了进去,这是圣人出生的吉兆,周人知道圣人出生这种鸟儿才叫,这鸟儿的叫声如稀世旷音,金贵得不得了。这鸟儿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叫一回,这鸟儿叫了,百姓的好日子就来了。
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被凤凰叫声震木了头的人渐渐清醒了,他们抬头向岐山顶上一望,那只凤凰用优美的身躯将蓝天切割得嚓嚓作响,天空像被切碎了,岐山被切出了一条豁口。凤凰的翅膀扇得太阳直打哆嗦。凤凰的冠顶像顶着一团火,凤凰变成了太阳。“凤鸣岐山”的典故在《诗经》中飞翔了几千年,在人们心中也穿越了几千年。
这只神奇的凤凰,是从哪儿长大的?
老巢就是周原的凤雏村。凤雏在贺家村旁边,传说古公亶父一落脚周原,有只凤凰就尾随而至。凤凰只有二三米长,是雏凤。人们把凤凰栖息的地方就叫做“凤雏”。周族在周原发育长大,凤凰也跟着发育长大。周人的图腾是凤凰,可真的凤凰就落架于他们的领地,这让周人就有些梦想成真的感觉,也让周人有了与商纣分庭抗礼的念想。他们说,上天也在选择君主,让最有德性的人做王,文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一首歌谣从周原就唱出来:“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实际上,真正的凤凰是文王、凤凰是为文王出世作陪衬来的,也是为周人夺取天下充当舆论工具而来的。纣王一直在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周就用凤凰鸣叫寓意江山易主,文王“受命称王”。凤凰鸣叫叫出了“天命无常”,有德者可以接受天命,无德者就要丧失天命,但纣王却深信:“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纣王坐在火山口上享受着酒池肉林,最终是自焚鹿台。凤凰的叫声,是殷商灭亡的丧钟。
凤雏村是周人诞生理想的摇篮,是周人激发斗志的平台。假如没有这只凤凰,周朝的诞生将何等寂寞!也何等漫长!岐山也将会何等平庸,何等无名?
凤雏村因发掘了西周宫殿遗址而举世震惊。凤雏村也因发掘出1.7万块甲骨而被称为“西周档案馆”。宫殿遗址是1976年发现的,从而印证了《诗经》中“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的诗句。宫殿上的房基长45.2米,东西宽32.5米,共1469平方米。前有影壁,接着是前堂,后边是寝室,这个四合院曾是周王处理朝政、祭祀先祖,庆贺战功的地方。“前堂后寝”的格局表明,这已形成了古代国家权力机关的雏形。其厢房构架类似于关中人的厦房,说明周人在建筑学上已对防水等十分讲究。这是我国考古界首次发现的宫殿宗庙建筑。遗址上挖出了玉管、玉竹、玉佩、玉鸟、陶鬲、陶罐、瓷豆、铜片。
也就在那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室建筑遗址西厢房下发现了一个窖穴,从中刨出了17000余个甲骨片,其中有文字的卜骨190片。内容涉及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可以看出周与其他邦国的关系是亲密还是疏远。一个指甲盖小的甲片上竟刻有31个字,每个字如粟粒大,用五倍放大镜才能看清,这些“微型雕刻”可以看出刻工的功夫何等硬朗。这个甲片记述的是武王伐纣之事。从内容上看,纣王已被斩,妲己与另一个嬖妾已用绳子吊死,武王在朝歌纣王之父的宗庙里祭祀成汤及两个妻妾神灵并宣誓革殷之天命。更奇妙的是,发掘的甲骨片上还有4片关于凤凰的记载,如“凤现出”和“双凤”等卜辞。凤雏就是一棵梧桐树,周人仁德爱民敬贤重农才招来了这只凤凰。
周人习惯于蓍草来占卜,被称之为筮卦。每步经过五步操作画出一个爻,求到六个爻才得到一卦,再按照文王编好的卦辞、爻辞套吉凶。程式极为繁琐复杂。而用龟甲卜卦就简单得多,先在龟甲上划二三个字符,再用刀挖个小坑,架在火上烧灼,龟甲就会裂出纹来,有玉兆、瓦兆、原兆纹路,卜师依此判断吉与凶。就纹路卜占也要有渊博的知识,懂得1200个专用词。占卜后告之于王,再保存下来。当时的周原气候湿润,河水丰沛,也易于乌龟滋生。周原曾发掘出脸盆大的龟壳,说明这方水土等跟现在的江南可以媲美。
凤鸣岐山的典故至今在国人心中是那么圣洁。天下叫凤鸣、凤才的男人不可计数,叫凤霞、凤娟的也多得出奇!周原一带孩子结婚总要贴上“龙凤呈祥”的剪纸。现在“凤”已成了女的专用之词,但“凤”真正的寓意是“仁爱、修德温良、美好”!
凤雏,是凤凰的巢穴,我们爱中华龙,也爱中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