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论明清小说中的瘟疫叙事与隐喻意义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李 鸣 黄丹慧  阅读:

  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失还魂牙僧索剩命》中记载,夏主簿因无故受着牢狱之灾,内心顿时生起一股烦闷之气,所以患上了牢瘟,这属于心病,非自我醒悟不能解。

  如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宋金因为爱女的离世而悲痛欲绝,郁结于症,所以得了个疹痉之疾。痛失亲人的悲伤使其骨露肉消,疹痉得不到有效救治,最终丢了大半条命。

  再如明《醒世姻缘传》中的晁源一日一日的发疟不止,只要是没有鬼来打扰,就已经算是好的了。当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鬼,晁源的病情之所以加重,自然是亏心事做多而产生的心魔了。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 六》中踉跄奔逃的以忠,其背后瓦砾如骤雨,至家当夜便疟疾大作,怀疑是瘟鬼在作祟,在告知姚安公自己病状的时候是既惭又愤。

  (二)明清小说瘟疫文学书写的隐喻意义

  1.折射现实的生存困境

  作为瘟疫的独特叙述形式,隐喻无疑真实地折射了明清时期人们现实的生存困境。瘟疫背景下人们现实的生存环境之所以是一种困境,这既有“天意”的成分,又有人为的因素。

  瘟疫本就存在于自然界中,所谓“天意”,就是瘟疫、人类与自然界这三者冲突的一种解释。瘟疫本身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具有普遍性的,无关高低贵贱。有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提及的“辽东疫疠盛作” ⑩、《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独步云门》提及的“恰好这一年青州城里,不论大小人家,都害时行天气” ⑪、《姑妄言》卷二《钱贵姐遭庸医失明》中的“孰意那一年城中疫疠大行” ⑫等,都可以从中看出瘟疫不是针对某一人、某一家,而是某座城、某个地区以至于全国。

  相较于“天意”,人为的因素占据更大比例。明清公案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咒词大多与政府官吏相关联,如清《施公案》第189回《代友报仇吴成行刺为平冤狱贤臣遇险》中当地百姓对绿林好汉吴成的一段哭诉:“自从这个瘟官到任后,他硬定下一条例来,硬派我们每月出一吊钱,叫作规矩,到期就要。若过了期,就不答应。我们刚刚过了两天,他就将我们拉了来,拷打我们。这才是有冤无处申。” ⑬

  据正史记载,但凡灾荒瘟疫之年,明清时期政府对于瘟疫的财政物品补贴虽然比较充足,但真正到人们手里的往往缺斤少两,加之沉重的苛捐杂税,百姓们苦不堪言,家境富裕却突遭瘟疫最终家破人亡的遍地皆是,遑论贫寒人家。

  2.讽刺人心的“异化”

  瘟疫将人们变成独立的个体,彼此隔离、互相观望,孤独、绝望、无助等负面情绪此起彼伏。作为自然机制的一部分,瘟疫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伦理机制。在生死面前,仁、义、礼、智、信悉数崩塌。比瘟疫更可怕的不是其他,而是众人各扫门前雪的冷漠以及落井下石的丑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第十六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中面对患上瘟病的范巨卿,店家、店小二以及住宿之人都是避之不及,不提供任何帮助,让其慢慢等死。当许邵想看视一番的时候,众人竭力反对,屡次劝阻。

  人们彼此间的冷漠不只存在于陌生人,亦存在于亲戚好友、家人仆从。如《醒世姻缘传》中得知素日里情同手足的程兄弟患上牢瘟却从未慰问探访的施囚、《姑妄言》中因患上时疫,妻子仆人无一照看的阮最。

  当人们都将冷漠看作一种理所应当的状态,并且以这一套“保命窍门”为傲的时候,那么“冷漠”便会慢慢变质为“落井下石”,这是比看客更为可怕的存在。

  3.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起初对于瘟疫的态度是不作为,他们认为瘟疫的来与去只能由上苍决定。在满城荒芜时,人们只会虔诚地向上苍祈祷、祭祀,惶惶不可终日。在至亲至爱离去时,即便哀恸不已,却也只能用一句“天命如此”来诠释对瘟疫的态度。如《初刻拍案惊奇》中因女儿生起极重的痘子,终日求神问卜的王生、《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回《福禄寿三星度世》中能去除瘟疫的真君符咒、《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晋重耳周游列国 秦怀赢重婚公子》中赵衰所言的皮可避瘟去湿的远古神兽—— “貘”、《姑妄言》中四处打卦求神的钱贵姐父母。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