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之前,时间最近的同时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化生存典范是陶渊明。他有着躬耕田园的人生理想和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并表现出“自然”的审美意趣。中唐文人继承了陶渊明这种偏好自然的审美、生活态度,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陶渊明因不耐于官场的世俗倾轧而归隐田园,而白居易提出“中隐”的思路,在大隐与小隐之间找到了一条折中的路线,巧妙地平衡了贵与贱、喧嚣与对立的矛盾,既没有放弃自己报国为民的政治理想,又秉持着追寻自然、艺术化地对待生活的态度,超越二者之上,化解了对立冲突。中唐文人们具体地说,他们成功地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融入于当下的瞬间,枯燥的政治生活、琐碎的日常生活不再难捱,都在他们艺术的、审美的目光中变得柔软而值得期待。他们擅长将自身充沛的情感借给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交游表达出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事,充分地关注自己的情感、亲人朋友的生活,用乐观自信进行自赎,他们以此实现审美与生活的结合。
(二)中唐文人的艺术化生存表现
1.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诗意本就散落于生活,只是需要人们用心发现。“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白居易《春晚寄微之》)虽然是遭受了贬谪,但乐天依旧能敏锐地注意到桃花落于江水的娴然优雅,即便是感慨自己年华蹉跎,怀着重重心事,也仍旧是在充分的自然美中徜徉着的。
“路旁寒食行人尽,独占春愁在路旁。马上垂鞭愁不语,风吹百草野田香。”(白居易《途中寒食》)在路边的短暂停留,也能使乐天感受到惆怅静谧的氛围,这也是他细细品味生活万物的体现。
“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刘禹锡《望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梦得有永恒的朝气,即使有过不顺或屡遭贬谪,他也愿意将生活装点得充满生机,将自己乐观开朗的心境贯彻于生活,永远明明如昔。
“水潮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刘禹锡《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梦得汲取了道家思想,并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寄心世外,孤芳自赏。
“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元稹《酬别致用》)微之则一向推崇儒家的积极进取,他也将这种对于人生态度的审美内化于生活。
2.抱诚守真的情感态度
人们都有情感,不同的是中唐文人们能够以真挚而质朴的态度贯彻始终,以真诚的感情来维系与周围人的联系。“元九正独坐,见我笑开口。还指西院花,仍开北亭酒。”(白居易《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好友相聚,谈诗论文,恣意洒脱。“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其一》)南望桂水,哭我故人的具象化表现。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白居易《梦微之》)望有来生,把臂同游。对于好友的逝去,即使过去了八年,在梦中遇见醒来也会泪流满面。
乐天的情感表达在他的诗文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不同于论政谏言的或中立或尖锐,而是较为直抒胸臆地剖白表达,明显地体现出这些对于父母妻子、更多的是对于朋友的情感,成为乐天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他失意仕途上最灿烂的支撑。乐天将这些情感用诗文平实又情感充沛地记录下来,说明他时时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们,活得既宽容广阔又平和恣肆。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折剑头》)“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白居易《赠元稹》)乐天多次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好刚不好柔的倾向,一生交游众多,至交好友均是宁折不弯之人,在中唐这种奉承成风、朝纲混乱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聚结一批铮铮铁骨的有识之士,是他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