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当汪达之遇见陶行知

时间:2024-03-23    来源:馨文居    作者:赵日超  阅读:

  新安小学旧址坐落在淮安河下古镇莲花街。这里已辟地为公园,供人们游园、休闲。今天,独自一人沿着河下古镇萧湖公园弯曲的小路慢行,期盼可以洗去征尘和疾劳,卸下梗在胸中的焦躁和喧扰。在河下古镇萧湖之滨,矗立着一座白色墓冢,墓主人就是将一生献给人民教育事业的新安小学的老校长汪达之。

  汪达之1903年出生于安徽黟县,后移居安庆市大墨子巷徽州会馆。汪达之父亲是位蒙学老师,也兼行中医。全家都靠他谋生。母亲虽不识字,但通晓事理,是位十分贤惠的家庭妇女。在汪达之还处于母亲腹中之时,父亲就因贫病交加,离开了人世。

  1928年秋,汪达之进入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就读,成为该校第四期班级最穷的学生。新安小学是陶行知先生1929年在河下莲花街亲自创办并兼任第一任校长。1930年2月,汪达之受陶行知委派,来到淮安河下莲花街新安小学任教,并接任第二任校长。

  初夏的河下古镇莲花街,静谧而美丽,绿树浓荫,微风清凉。暂住湖嘴大街码头里运河畔的我,找寻新旅昔日足迹。原来被誉为“民族的小号手”诞生地新安旅行团,其母校新安小学校址,与我的居住地相距竟不足200米。

  说起陶行知与汪达之的相遇,就不得不先说起新安会馆。明清时期,淮安得漕运之利,十分繁华。善于做生意的徽州人纷纷来淮安经商赚钱。旅淮的徽商多了,就在淮安河下莲花街灵王庙一侧买了房子作为徽籍同乡们相聚议事的场所,这就有了新安会馆。到清朝末年,海运兴起,加之铁路兴建,京杭大运河久用不疏,设在淮安几个朝代的漕运总督部院终被裁撤。淮安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徽商们也纷纷离开淮安谋求新的生路。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徽商的离开,会馆失去了作用。徽商们便打算将房产变卖。可是引起淮安河下一部分乡绅的不满。他们认为,新安会馆除了徽商们买建的房屋外,还占了原灵王庙的一部分庙产。双方争执起来,有人从中调解却互不相让,终于打起了官司。只因双方都是公产,官司一直没有结果,这一拖就是二十几年。

  会馆的这场官司不只让人思考,人需要投身社会,建功立业,也需要亲近自然,寡欲少求。青年才俊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1911年秋,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受到了自由、民主学术思想的熏陶,树立了民主共和信念。金陵大学毕业后,他负笈游学美国,选修了哲学博士考夫曼的教育行政课,从内心实现了从政治到教育的转变。1917年秋,他登上了归国轮船,直面波澜壮阔的大海,他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与一起归国的留学生谈起人生志愿:“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踌躇满志的陶行知于是在南京筹措资金,创办了晓庄师范。在这里陶行知遇见了该校第四期最穷的学生汪达之。汪达之生于苦难之家,在动荡的社会中奔波求学,百折不挠寻觅曙光。最令人动容的是汪达之参加晓庄师范学校招生考试,因身体虚弱而名落孙山。汪达之心有不甘,连续数日在学校门口等候校长陶行知。汪达之为实现国民教育、展现救民救国理想而奋力争取,身处逆境却依然心胸豁达,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可见一斑。

  汪达之在这里遇见了自己一生中的贵人陶行知。汪达之有了晓庄学校第四届学生中唯一的“试做生”的资格。

  因新安会馆产权打官司的安徽人碰巧在南京遇见了自己的老乡陶行知。他们邀请陶行知来到新安会馆旁的一个叫萧湖的三面环水的半岛上。一群爱面子的阔佬们期待陶行知替他们打赢新安会馆这场官司。

  然而,新安会馆波光粼粼的萧湖水,浸润着陶行知的身心,使他有了一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坦荡情怀,于是便有了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特殊情感,心中燃起了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他恳求他的老乡们,放弃对新安会馆房产的争执,统交由他办一所小学。

  两种不同思想不同路途的人在陶行知的撮合下,决定把新安会馆办成一所费用全免的校舍,这就是后来的新安小学。1929年6月6日,新安小学在莲花街上悄然立下了根。

  校舍原是一座古灵王庙,位于河下镇莲花街通济桥旁。汪达之与陶行知再次相遇,内心播下生活教育的种子。汪达之思想上迸发出发奋图强、教育兴国的火花。

陶行知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