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与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并是与甲骨文、《红楼梦》齐名的中华文化三大显学(处于社会热点、显赫一时的学科)。但与其他三窟以石雕刻像为特色不同,它是以彩画、彩塑著称于世。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王苻坚时期,后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和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景象。
我是在盛夏时节来到敦煌,并是在第二天下午前去莫高窟参观。在游客中心检票后,却被安排先去看两场电影。由于时间不巧,两场都坐在了最前面,看得人头昏眼花,只了解了个大概,一场是超大屏幕,从丝绸之路说起,介绍了敦煌石窟的起始,另一场是环球形屏幕,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
看完电影,出门乘坐景区的车前往莫高窟。不想竟然走了估计少说也有十公里才到。现在国内的景区都将正门建在距离景区很远的地方,目的只有一个,可以多收游客一笔乘车钱,真可恶!
没到终点站前,就在车上看到石窟的外景,一条很长的石崖壁上开凿了大大小小很多的洞,都是规矩的方形。下了车,向里边行走,穿过两丛白杨林,再行不远就到了一个写着“莫高窟”字样的牌门前,游人们在这里分成每三十人一组,由一个解说员带领进去参观。我这一组是个穿深藏蓝色西装的男性解说员,大夏天的,看着就让人感觉很热,我注意到女性的解说员们却都穿裙子。
跟着解说员先后进了八个洞窟,以初唐居多。洞里大同小异,正面是一个佛龛,里面塑有佛像,其他空间便都是彩绘。塑像都很精致,线条流畅,比例匀称,色彩鲜明,确是佳品。最后看的是大佛窟,是国内仅次于四川乐山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不过据我所知,莫高洞窟的窟形还有中心塔柱窟、佛坛窟、涅盘窟、七佛窟等,但我们所见的只有一个大像窟,其他全是佛龛窟。
出了大佛窟,观赏就结束了。这个地方也正是在图片和影像中常能看到的敦煌石窟的代表——九层楼。也叫"北大像",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等高,为红色木结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牙高啄,巍峨壮观。游人们在此争相拍照。我便坐在树荫下,静静继续观赏洞窟的外观,想象着古人是如何开凿这样大规模的洞窟的。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初称"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以谐音改称为"莫高窟"。另有说法是,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从此历朝历代都要在此开凿,以魏、隋、唐时期最为兴盛,北宋、西夏时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停止开窟。到了清乾隆时期,莫高窟才开始被人们注意,至光绪年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后,莫高窟便开始为世人所知。
发现藏经洞的是住在莫高窟的当家道士王圆篆,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1900年7月12日),他无意间发现16号的洞窟中封藏着大量经卷、文书、绘画,共约5万多件。于是他向清朝当地官府报告,但未被重视,可是却让西方列强的文化强dao闻风而至,最先来的是英国人斯坦因,其后是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人奥尔登堡接踵而至,都给了王道士一些银子,就先后大肆掠夺了数万件珍贵文物,最可恶的是美国人华尔纳用特殊的化学溶剂,剥走了7个洞中的26方壁画。1909年清朝才下令将藏经洞所余文物全部运往北京,但仅剩8697件,存放于京师图书馆。这是中华文化遭受的比圆明园还要巨大的一次灾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行文至此,我已悲愤无语,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