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俄语,也学习《共产党宣言》
刘少奇等人在新渔阳六号的楼上住了几日,觉得楼上过于拥挤,诸多不便。几天后,湖南同乡彭述之帮刘少奇他们在附近租了一幢小房子,价格便宜,也很舒适,几个湖南学生便搬出去住在一起。
刘少奇有过保定育才中学附设留法预备班的学习经历,很快就适应了外国语学社的生活。
外国语学社开设的语言课程主要是俄文。第一次俄语课是社长杨明斋上的。杨明斋在俄国做劳工时曾经当过扫盲班的教员,教学生很有耐心,每次听到学生读对了字母,杨明斋憨厚的脸上都会露出赞许的笑容。几十年后,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涯,依然记得是杨明斋教会他们第一个俄文单词。
杨明斋经常很忙,除了管理外国语学社和教学,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忙不过来时,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也过来给学员上俄语课。库兹涅佐娃二十多岁,金发碧眼,俄语说得很纯粹,但她的汉语很蹩脚,怪腔怪调常常引人发笑。
1921年春节刚过,杨明斋带着一位端庄秀丽、娇小玲珑的小姐进了教室,给学员介绍说:“这是王元龄小姐,从今天起担任我们的俄文教师。”王元龄1902年出生,那年才19岁,比很多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年龄还要小。这么年轻,当我们的教师?学员们一阵骚动,在底下交头接耳议论起来。王元龄落落大方地站着,听杨明斋介绍完就开始给学员上课。很快,学员们就喜欢上了这位打扮时髦、声音甜润的老师,把她当老师一样尊敬,也把她当妹妹一样爱护。这份感情持续了很久,后来学员们离开外国语学社,前往莫斯科途中,还用俄文给王元龄写信,描述一路上的艰辛。多年以后,几位当年的学员与王元龄在莫斯科重逢,激动万分,抱在一起又唱又跳。
学员们后来得知,王元龄尽管年龄小,但经历不简单,而且俄语水平相当高。王小姐原籍上海,其父是同盟会会员王维祺,因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推翻清政府的活动,遭到清廷通缉,被迫远渡重洋流寓日本。王元龄出生于东京,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1910年,8岁的王元龄由姨父李家鳌领养。李家鳌是清朝官吏中颇具远识者,他在与沙俄政府的长期接触中痛切地认识到,中国政府不了解俄国的情况,所以外交上经常蒙受损失。他上奏朝廷,建议由政府出资开办俄语学校,招收二十名男生、二十名女生,培养他们成为俄国通。这一奏议很快被批准,王元龄由此成为第一批学俄语的女学生之一。
清政府被推翻后,王元龄转入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司女子商务学校预备班学习。学校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熟悉俄国人的风俗习惯,安排学生到俄国人家里住宿。王元龄的房东是一位热情的老太太,非常喜欢王元龄,把她视作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她交流,热心帮她辅导。在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王元龄的俄语口语能力突飞猛进,很快就能说一口流畅的俄语。
1920年5月,王元龄毕业后回到老家上海。陈独秀在日本留学时就与王元龄的父亲王维祺相识,得知王元龄精通俄语,正在上海,即向王维祺提出外国语学社迫切需要俄语教师,希望能邀请王元龄到外国语学社执教。
王元龄初出校门,王维祺对其能否胜任教职没有把握,因此颇感踌躇。陈独秀又请杨明斋前往接洽,终于打消了王维祺的顾虑,请到了王元龄。
王元龄来外国语学社讲课一般都是下午。她俏丽的身影一出现在大门口,学员们就开始兴奋,有的上前问候寒暄,有的拿出照相机给她拍照。学生们都是刚刚接触俄语,很多音读不准。王元龄很耐心地辅导他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学员们读对每一个音,拼对每一个单词,弄清楚每一个句法。下课了,学员们自告奋勇争着抢着要送王元龄回家:“王小姐,今天我送你。”“昨天你送过了,今天我们送。”王元龄笑得眯起眼睛:“好,一起送。正好一路上练习口语。”杨明斋对王小姐也很有好感,只要他在社里,每次王小姐讲完课,都会客客气气地把她送到弄堂口,目送她走远。
除了俄文课,外国语学社还开设了日文、法文和英文课,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袁振英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