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周总理故乡行

时间:2024-04-03    来源:馨文居    作者:大漠顽人  阅读:

  我国南、北方的区分是以秦岭、淮河为界,那么位于淮河南岸的江苏淮安应属南方。我曾在一年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又从扬州专程北上抵达淮安,去参观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和故居。由于是公事前来,我们十余人一路都有人陪同,到站自然也也有人接待。在淮安的同事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周恩来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淮安桃花垠的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心半岛上。由岛上的一组纪念性建筑群和三个人工湖以及环湖绿地组成,岛上建筑分布在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其余还有岚山诗碑、怀恩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造型庄严肃穆,朴实典雅,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建筑特色。建筑的每个部分寓意深蕴,体现了设计者匠心独具,也表达了亿万人民缅怀周总理的心愿。馆名是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我们是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到了主馆前,负责讲解的淮安同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主馆建筑的构思寓意。一是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馆体呈庄严中具有动感的八棱柱体,喻示周恩来总理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作用;二是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的馆顶,寓意是他最早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三是馆顶四面皆呈“八一”两字的形态,喻意他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四是与主馆相呼应的辅馆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总理伟大崇高的人格,并含蓄地表达了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最后这位同事还说,如能从空中俯瞰,可看到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恰构成了“忠”字形,象征着周总理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整个纪念馆的设计还曾获国家设计大奖和国家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

  在主馆一层展厅里,通过丰富翔实珍贵的文物、文献史料和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3.2米高的周总理的汉白玉坐像。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从主馆出来到了南面的瞻仰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在这里也可将其他附属建筑一览无余。因此大家很快就到了仿建的西花厅。

  西花厅是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一进是水榭南大门前院,二进院三面临水,亭榭之间以短廊相接。院内植有花草翠竹和苍郁松柏。沿林荫道往前,正房廊檐悬挂有"西花厅"匾额。中间是会客厅。三进院内种有四季花木,栽有桃树、梨树,其中最多的是周总理喜爱的海棠。院子中间的正房是会客厅;东耳房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寝室,紧靠寝室的屋子是邓颖超办公室;西耳房则是总理办公室。四进院则是一些辅助设施。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恰正是海棠花开时,满树繁花争奇斗艳,我在树下流连许久,然后先观瞻了总理办公室,当看到一个大国总理竟是在如此陈设简朴的办公室里日理万机,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之后又看了他的卧室,同样很简陋,我注意到他的床一头高一头低,听人介绍才知是总理听了专家的建议,而特意将脚部加高的。一个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渡过的,而我们的总理为国操劳,留在这张床上的时间最多大概只有常人的一半还不到。

  离开了纪念馆,我们直奔总理的故居。这时天下起了丝丝细雨。到了一所青砖瓦木结构平房门前,只见门上的横匾上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故居宅院系清咸丰到光绪年间所建,由东西两院组成。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四个大字:"全党楷模"。

  东大院有周恩来祖父和继母、乳母住房和周恩来出生的房间以及读书房。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现辟为展览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介绍了总理的童年和家世等。另有一道耳门与后院相通。

  周总理出生时,据说母亲万冬儿梦到一只大鸟飞入自己怀中。这恰好应了《山海经》中:"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的记载,家人皆认为这个梦是吉兆,遂给总理取了"大鸾"的乳名。因叔父周贻淦重病,为了"冲喜",就将他过继过去。于是总理就有了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氏两个母亲。

  由正屋天井向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这是童年周恩来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在这里,博学多才、忧国忧民的嗣母陈三姑,不但亲自教爱子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本地历代名将和文化名人的故事,使童年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从西院通向的后院里,有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还有两棵被人称已成仙的百年古树,一棵是榆树,一棵是观音树,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那棵老榆树的榆钱在雨中纷纷飘落了满地,一如人们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总理故居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这棵老榆树,便是那眼小圆口的老水井,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总理幼年经常喜欢在井边玩耍,并跟着乳母蒋妈妈学会了种瓜、种菜和向日葵,就用这口井水辛勤地浇灌。

  周总理在这座院子里共度过了12个春秋,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离开淮安,赴东北伯父处读书,从此,直到逝世时的66年中,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据说有一次总理乘飞机经过淮安,特意在空中铙了一圈。但他十分关心家乡,曾为淮安县委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还为《淮安日报》题写了报头。并多次要求县委,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不要让人去参观,最好把故居处理掉。所以故居直到他去世三年后才对外开放。

  参观了周总理的纪念馆和故居,对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了更详尽的了解,也更激起我们对他老人家深切的思念缅怀。于是即兴填“一剪梅”词一首,以表敬仰之情:

  少小离家踏浪波,不畏艰辛,何惧煎磨。无私忘我为山河,功在乾坤,洁胜莲荷。老院榆钱落为何? 悲怆多多,思念多多。依然古井盼人来, 风在轻歌,雨在轻歌。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