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佳句如绿丛之花

时间:2021-12-27    来源:馨文居    作者:张炜  阅读:

  苏东坡佳句太多,许多人对它们耳熟能详,可以说脍炙人口。有一些句子人们常常能够脱口而出,却又一时想不起源自哪里、作者是谁。因为在中国诗歌的海洋里似乎很容易找到一些绝妙的句子,它们一到相宜的场合就不邀而至,好像这是一种理所当然:一直就是那个样子,天生如此,谁也无法更动无法超越。就像每个月份里按时出现的月亮和星辰一样,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在那里出没和闪耀。当我们认真落实和查找它们的出处时会发现,这些佳句中有一部分是同一个作者,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是引用率最高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这不得不令人叹服。实际上在苏东坡诗歌的海洋里,这不过是几朵卷起的浪花而已;在他亲手植起的万绿丛中,这只是绽放的几片瓣朵罢了。历史记载中那些专门寻觅佳句的苦吟派、为一句妙语捻断数根须的诗人,却较少创造出如此绚丽和醒目的景致。在苏东坡这里,诗文不过是人生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随时都可以展开、收束和停止,然后再次开始。在自己率性的书写中,佳句自然而然地流泄而出,它们较少刻意经营,也不受强烈理念的驱使,其中的大部分是兴之所至,所以流淌无碍,机缘巧合,具有天然的淳朴和睿智,丰沛多趣而从来不会贫瘠。反过来,如果没有这样繁茂的生长,也就形不成文字的绿色原野,当然也难觅怒放的心花,没有令人兴奋的流光溢彩。苏东坡的艺术好比大绿铺地,这中间绽放的朵朵鲜花,每每让人产生强烈的摘取欲。它们是由生命的旺泉浇灌的。

  苏东坡主张写作要“厚积薄发”,而在他自己来说,实际情形更像是“厚积杂发”或“厚积茂发”。苏东坡喜欢与文朋诗友结伴而行,但也有许多时候独自寂寞。有些好诗是在热闹场合里的即兴之作,那时透出超人的机智,妙语如珠。即便是一人独处,内心里也回响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记载看,他好像是极不愿孤单的那种人,总想找朋友说话,恨不得睡眠中都有梦的陪伴。他重视心灵的交流,让生命时刻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即便是疲惫和沮丧之期,写诗的冲动也仍然阵阵袭来。他留下的长短诗章太多,风格色调是极为斑驳的,但总体面貌还是智窍丛生,热情洋溢,敏捷轻快,左右逢源,腾挪自如。它们是才气飞扬之章,或激情四溅,或炽热如火,或巧思夺人,或意象深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春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一》)“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石苍舒醉墨堂》)“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类似的妙词名句很多,都属于苏东坡。它们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频频引用,就因为通俗自然,言至理却不晦涩,近常识又别有洞见,深思的透彻和机巧的应对结合一体。它们轻巧而不轻浮,易懂却不流俗,有一种复杂中的简洁和深邃中的平易,所以才能够广泛持久地流布开来,成为千古传颂之作。

  也正因为如此,其中绝大部分诗作似乎少了另一种色调,如沉郁和晦涩、生僻和偏执、冷凝和严酷。事实上,就诗章而言,很少有一位古典诗人的作品有苏东坡的洗练与果断,也很难有这样的脱跳、灵活与迅捷。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见字如面”是一句常见的信函问候语,用在苏诗的阅读感受中却是再相宜不过。他的文字实在是多趣,充满了活泼的性情,真正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所以千年之后观之犹能活鲜逼人。很多人的文字不乏深幽,只是难去伪饰,而在苏东坡这里则处处坦露性情,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赤裸热烫的文字必然动人,虽历经风烟岁月,音容笑貌毕露无遗。

  文字总是凝聚了无尽的生命信息,它不是遮掩而是扩大了人的想象力。文字道出的秘密总是太多,它们或显或隐地存于墨迹之间,往往有着更大的诠释空间,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比起图片或现代声像功能,文字的模糊性和疏离性恰恰拆掉了禁锢的边界,我们可以放纵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苏东坡用文字营造的气息和场景是苍茫无际的,如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画出的雨雾中披蓑奔走的身影,那一刻的放任、搁置和丢弃,轻松之极的沉重,了无挂碍的期盼,无官一身轻的忧伤,融入芸芸众生的显赫、自卑、自嘲和隐隐的自豪,无尽意蕴尽藏其中。文字将这样的画面引入视野,既清晰又模糊,让人一再地回味和寻找,重温近距离的四目交接,对诗人那副特异的神情永难忘怀。

抒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