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只鳞片羽诗界撷拾

时间:2024-03-2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白婉清  阅读:

  我与诗歌界结缘始于1953年。从中国作家协会的诗歌工作者到诗刊社编辑,十多年来交往过的诗人不少。直到1965年《诗刊》停刊,又遭遇下放改行,我才与诗界完全脱离关系。60多年过去,当年交往过的诗人们绝大多数已经作古,和他们相处中的许多鲜活场景,在岁月的冲刷中也仅余若干碎影残片存留在脑海之中了。考虑到即使点滴记忆,也应是有益的历史资料吧。因此,只鳞片羽也罢,点滴光影也罢,把它们撷取捕捉下来,留痕纸上,也就不致辜负这段诗界情缘了。

  徐 迟

  1957年《诗刊》创刊时我担任编辑,认识徐迟就在这时候。当时主编是臧克家,副主编是徐迟。他们只是不定期来编辑部转转,了解情况,做点指导。虽然不坐班,后勤部门仍然按编制给他们配备了办公桌椅。那时办公用具的分配有着一定的等级差别:主编副主编等高层领导的办公桌是“两头沉”(两侧都有接地的抽屉和柜橱),座椅是皮面弹簧软椅;中层领导如编辑部正副主任用的是“一头沉”和有软屉心的座椅;我们一般编辑人员用的则是小三屉桌和硬板椅。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徐迟却对这种安排大感不平:一线编辑人员干的事具体而繁琐,十分辛苦,却成天坐硬木椅;需要处理的稿件最多,掌握的资料庞杂,一个小三屉桌怎么够用?而我们两主编的大办公桌和舒适座椅,却只是作为摆设闲置,太不合理了!在他的主张之下,立刻对这“不合理”的现象做出变革:把两位主编的桌椅同我和另一编辑进行对调。于是我这年轻的小编辑居然坐在豪华的大办公桌前享受着高层领导才有的待遇,不免诚惶诚恐。而那两套蜷缩一隅显得寒酸的桌凳所隶属的主人竟是声名赫赫的人物,令人意想不到。这一巨大反差彰显出徐迟那率直的性格和与众不同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和徐迟更深入的接触始于1959年上半年。那时他这位副主编正式进驻编辑部,担起具体领导工作。他的领导作风若用通常“平易近人,热情亲切”的词汇来形容仍感不足,许多时候,他更像个活泼快乐的大朋友,时不时用幽默的谈吐和机智的打趣给紧张的编辑生活注入轻松欢快的气氛。他思维灵活,工作中常会有新的想法跳出来,也曾让我从中受益。

  编辑都有联系诗人的任务,每人大致有自己负责的范围,徐迟也不例外。他除了给外地诗友常通信组稿外,也不时走访市内的诗界老朋友。一天,他突然意外提出要带我去拜访郭沫若,让我很是惊喜,能有机会见到这个重量级的大人物自然求之不得。我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跟随徐迟来到位于西城区“大院胡同5号”的一处大宅院,在宽大的客厅里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名人郭老。他戴副眼镜,身材比徐迟较为瘦小,热情健谈却和徐迟差不多。两位老友见面自然相谈甚欢,我却只能枯坐一旁。大概怕冷落了我吧,郭老忽然转头问起了我的年龄,我答29岁。“呀!”他望着我厚厚的眼镜片惊奇地说,“这么年轻就这样近视了!大概看书太多了吧?以后要多注意了。”我知道他是在有意开玩笑,虽然有点尴尬,但心情放松多了。不记得后来又谈了哪些关于诗的正式话题,只有这句玩笑话倒让我始终忘不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诗刊》每期刊发稿件及排定顺序的决定权在主编手里。一次徐迟却突发奇想,把下期稿件的编发工作交给我这只有两年编龄的年轻编辑全权负责,使我受宠若惊。大约是想锻炼和考验我的业务能力吧。我只是抱着别出纰漏就好的态度,照猫画虎地从已经审定的稿件中按照轻重缓急,结合当前形势遴选出一批稿子,凑够了一期内容;再按照质量高低、题材类别排出顺序,编成目录就算完成任务。然而在目录的编排上却不懂得参照以前各期的样式做出适当调整变化,连按不同题材分组隔开都没有做到,只是简单地一顺连排到底。对这毫无特点死气沉沉的目录,徐迟岂能没有看法?但他没有做出任何表示。我明白他想锻炼培养我的良苦用心,既然让我负责就完全放手,不想打击我的积极性。然而这目录事后越看越让我惭愧,感到有负他的信任和厚望。

  作为全国性的刊物,编辑部去外地出差的机会不少。我因主要负责联系本市的诗人,一直没有出远门锻炼的机会。徐迟知道这个情况后,精心为我安排了一次既简单易行又能有所收获的出差任务——去工业重镇哈尔滨访问诗人严辰,同时参观市内各大重工业工厂。严辰原本也是《诗刊》副主编,后来从北京迁居哈尔滨;他夫人逯斐曾是我在中央文学研究所进修时的同学。这次走访无异是故人重逢,太好办了!考虑到我没有出远门的经验,徐迟不仅提前写信通知严辰,还通知哈尔滨市文联的熟人协助接待。这样我下火车时不仅有人接站,还安排好了下榻旅店,生活交通一路绿灯。严辰夫妇更是在家中热情接待我,还特意拿出两天时间陪我游览市内名胜,把访问的任务变成了快乐的旅游。至于参观工厂也非常顺利:用作协的介绍信到省委宣传部换成给各工厂的参观介绍信。有了这个“尚方宝剑”,每个工厂都无例外地由厂党委宣传部派专人陪同我挨车间参观讲解。就这样在短短几天之内,我一共参观了八个重型大工厂,确实感到收获多多,眼界大开。然而我对参观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这是难得的体验生活的机会。虽然那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让我赞叹,气势磅礴的生产流程让我震撼,祖国伟大的建设成果让我自豪,却没有认真思考应该为这写点什么。参观时虽然做了一些简单记录,也没有及时整理成资料保存。留在头脑里的零散印象时间一长也忘掉了。访问严辰的结果只是了解到他的创作规划和供稿承诺,并没有带回他的作品。因此,我这次出差回来基本是两手空空。徐迟虽然没有说什么,我事后想起却觉得惭愧,没有体会到他为我设计这次出差的深意,没有好好地利用这机会留下点收获,实在有负他的关怀和期望。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