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怎么是垃圾
儿子把一枚绿绿的小叶子放在我手心,他走开,我随手丢进垃圾篓。
一转身,儿子又回来了,看到他的小叶子跌坐在垃圾上,眉头一皱:“妈,你怎么把它扔了?”
“垃圾不扔了,还留着?”我随口说。
儿子脸也皱巴巴了,带了哭腔:“妈,那是春天,我在幼儿园找到的春天啊!”
我一下愣住:“噢?”
“老师让我们找春天,我找到了,带给你,专门给你!你——”儿子委屈不已。
忙不迭地,我赶紧又从垃圾篓里,把儿子的春天给捡回来。
放在哪呢?
保不住,他一转身,我又扔掉。索性——
“儿子,那咱们把春天保存起来吧。”
“怎么保存呢?”儿子疑惑了。
我想起,读大学的时候,专门请教过生物系的老师如何制作标本。
于是,忙碌起来。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儿子眼巴巴地看,时不时也伸出小手帮点小忙和小“倒忙”。
终于,裱起来,儿子灿烂地笑。
第二天,到了幼儿园,他就跟小朋友们炫耀。小朋友们看着,裱得这么漂亮的春天,纷纷“围攻”我:“阿姨,你把我的春天也这样做吧!”
“我妈说……”“我爸说……”“我奶奶说……”“我爷爷说……”“我的春天是垃圾,他(她)都给我扔掉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他们的春天遭受的“虐待”。
孩子们的老师也笑了,说:“这些大人们啊,没有一点童心。”
老师对我说:“你不如帮我教教孩子们,如何制作这样的标本。”
我想也没想,就和她约时间,把垃圾变成春天,保存起来,我太愿意啦。
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一丝不苟地教孩子们,保存春天。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儿,我知道,他们已经把春天保存在心里。
家长们看到一个个春天的标本,目光里全是赞赏,抚着那一瓣花苞,摸着一芽嫩绿,一点红,一抹绿,大人和孩子,话里,脸上,都是流光溢彩的样子。
一个妈妈给我说:“我太忙,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一个爸爸说:“是我们心上垃圾太多,才把孩子们的春天当了垃圾。”
有个爷爷也检讨:“应该多和孩子换位思考。”旁边的一位奶奶附和:“孩子心上的宝,我们眼里的草,是我们太老。”
听着老老小小的议论,孩子们的老师说:“这就是物质观和价值观的最大不同,不光是老少之间,人与人之间,也有这差异呵。”
是了,不要怪孩子,他们把叶叶草草当春天,是他们心上尽是春光;大人们把红花绿叶当垃圾,也不能怪我们心上充满垃圾,只是,我们真的已走过了人生的春光。
彼此之间,相观,都应视为正常。只是——
大人们,真的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才是春天,孩子们的只是垃圾。
其实,不仅是孩子们,每个人心上的春天,都是春天。我们,不该不以为然。
美好的春天,怎么会是垃圾呢?
雨水真甜,我在发芽
姥姥的小院在春风里,唱着歌,跳着舞,春光里的小院,它的一草一木都流着光溢着彩,引得花喜鹊在这里安了窝,白云姑娘常来常往聊聊天。
午后的小院最热闹,孩子们放学了,午饭后,他们把时光撒落在小院里。
外甥女妮妮的作文里书写过梅豆藤与三七秧的缠络,小儿道道总是在小院里刨呀刨,挖个蚯蚓,捉个蜗牛,有时候兴致来了,姐弟俩还会把干枝枯叶抓在一起,讨来姥姥的打火机贴墙角旮旯燃出一堆火苗来。有一次,姥姥讲,小时候的妈妈喜欢吃火烤的焦馍馍,道道居然跑进厨房拿出半个馒头,扔进火里,结果烧成了炭。当然,烧过之后,他们一定会记得拎一桶水把灰烬浇一遍,免得有余火,这是姥姥要求的。
此时,妮妮又在查看她种下的梅豆是不是发芽了,姥姥在看她种的丝瓜有动静没有,我在看那棵金剑兰,那株葡萄树是不是又在春风里按时醒来?当然,姥姥又撒下了一坨一坨的指甲花的种子,夏日来,能开花,能给妮妮染红红的指甲……腊梅树的枝叶更要茂盛,发新枝,绽新叶;菊花贴着地皮扬出新枝叶,如手臂伸在春风里采春光;月季长成了小树,高挑挑的模样,俊俏如一个小姑娘,她的叶儿也一片片,仰着脸汲取阳光雨露,等待着开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