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砚边

时间:2024-03-2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杨利民  阅读:

  毛泽东是当代最杰出的书法家,这是有公论的。而他深谙读帖临帖的妙道,坚持读帖临帖不懈怠。在毛岸青和韶华编著的《我们的父亲毛泽东》里,可以了解到毛泽东对书法的热爱和对读帖临帖的偏好。“我们的爸爸(毛泽东)一生除了勤奋读书之外,还十分喜欢书法。练习毛笔字,是他的一种特殊爱好。”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对书法很感兴趣,坚持天天练字。在延安时期,虽然领导革命的担子是那样的繁重,但他仍然抽空阅览字帖,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并用毛笔写出了一篇篇著作。全国解放后,毛泽东阅读临摹过的拓本及影本碑帖约四百种。出国时,还随身带着《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的书法墨迹,分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书体。他多用楷书和行书题字题词,用草书抒发情感。

  毛泽东草书造诣颇深。他是由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草书有着扎实的基础。他楷书的根底,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较大,追求阳刚之气。行书方笔多折,放纵舒展,如长枪大戟,笔力雄浑。草书增加了帖学的意味,书风由生拙雄强过渡到了流畅写意。

  高度重视读帖临帖,才有了毛泽东高超的书法境界。据《毛泽东手书真迹》介绍,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读于韶山附近的东山学校,每到临池,总是一笔不苟。1917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上学,尽管当时课业繁重,可他仍以极大的毅力临习碑帖。后来,毛泽东走上革命的道路,经历了中国革命的狂风巨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书法上踏踏实实下功夫。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他都不会忘记随身带一套书帖,有机会就批阅研读。新中国成立后,他广览碑帖,尤其对二王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草书帖,时常揣摩,反复临写,不断品味。在吸取唐代狂草特色的基础上,跳出窠臼,推陈出新,创造出自己热情奔放、开阔活泼、酣畅流利的风格。他的手书,确有云水翻腾之气势,风雷激荡之姿态,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连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对读帖临帖都这样执着,这样敬畏,这样踏实。而我们区区小辈还敢有什么妄言,还好说“临不临帖无所谓”“临不临帖都一样”“我就是不临帖”,岂不悲哉!在书法特定的语境里,入不入门,专业不专业,“正规军”还是“游击队”?临不临帖,临到什么程度,是试金石,是分水岭。

  不轻蔑,不畏难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前面序言里,特意用了“书写”和“书法”两个词语。说门槛低,指的是书写;说入室难,指的是书法。把书写和书法分得开,分得清,是一个很要紧的方面。书写和书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相互代替。概念不清,便会混淆视听。许多讲书法的文章著书,硬是把书写说成书法,致使这两个概念混杂在一起,造成许多人对书法认知的偏差。盲人摸象的有,指鹿为马的有,隔岸观花的有,老王卖瓜的有,狐假虎威的有,剃头挑子的有,敲锣杂耍的有,小马过河的有……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是缺少公论,莫衷一是。让不少人摸不到头脑,又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其后果是,有的人说起书法来,认为很简单,很容易。“不就是写字吗?”轻视它,蔑视它,不屑一顾,不下功夫,结果一辈子也进不了书法的门槛。又有的人看待书法,敬而远之,过于玄妙,高不可攀,神乎其神。不敢涉猎,不肯下功夫,只有羡慕嫉妒恨,没有吃苦取经的诚心。更有甚者,还没接触,就有了畏难心理,惧而远之,落得个“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书法不敢练,写字不成体。

  我们常说,干什么事情,先要明白它是什么,才能心明眼亮有向往。否则,就会方向不明没信心。书法是什么?书法看起来是汉字书写,但汉字书写不等于书法。汉字书写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则,方法和规则也不是书法。书法是按照特有的规则和规律,汉字书写的艺术实践和成果。书法离不开书写,书写可以为书法打基础;书写可以是独立的目的地,可以不走向书法的风景区,也可以到达书法的制高点。清楚了什么是书写,什么是书法,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有的放矢,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去攻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完成目标,才会不走极端不走弯路。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