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城南之山

时间:2025-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朱 鸿  阅读:

  终南山

  我是长安人,小时候,趴在窗口,或开了门,或是在任何一个立足之点,我都会看到终南山。我的眼睛如此明亮,是因为这样的远望增强了视力。我的故乡与终南山的直线距离不过三十里,拥有未必,欣赏无碍,幸甚至哉!

  遗憾我现在栖身城里,墙也挡,楼也挡,视力虽好,视野遇阻,终南山遂一面难见。尤其钢筋水泥建筑有虎狼之恶,马蜂之凶,夜以继日向终南山推进并挤压,国之所瞻渐然模糊。非智慧之举,不可能结大德大善之果。

  终南山素为神栖之地,是否,我未加深入研究。不过小时候我见终南山兴云便下雨,一旦云散,雨随之止。日月经天,终南山总是重威而沉默,色蓝便嫩绿,色青便老苍。奇的是它播向关中的雨,北线可以到鄂尔多斯台地,也可以到渭河沿岸,也可以只到西安钟楼的金顶,或是只到西安南门,只到小寨,甚至只到长延堡村、三爻村。人辄喟叹:雨到南门外就停,再走一步便进西安城了,可惜它硬是不肯走。从终南山酝酿的雨往往到南门就停,无可奈何。之所以城北燥,城南润,文章在终南山。

  唐人十分敬畏终南山,认为它是保佑王朝的。公元796年,唐德宗下诏修缮终南山祠以祭神,求其赐雨,柳宗元还参与了此工作。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指示封终南山为广惠公,立庙以祀,当时长安县令杜氏操办了此事。据考察,广惠公祠在石砭峪口。

  实际上终南山久有庙宇,汉武帝在公元前2世纪就于斯祭祀过太乙神。今之太乙宫当为祭祀所在,可惜遗址失焉。汉武帝谁也不怕,然而敬畏我终南山。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终南山起于地,摩于天,横亘于黄河与长江之间,踞于关中与汉中之界,高且广,有容乃大。所谓终南,既指从北方绵延而来的以黄土为贵色的中原的结束之地:其终止于南矣!又指发端南方并逶迤而来的重峦叠嶂的停顿之地:其南之终止矣!在这里的一位隐士固执地认为:终南山以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为介,通着古印度。古印度的信徒初赴中国,选道路便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直奔终南山,并以终南山为居。

  不过我是长安人,入于斯,出于斯,往来相会,遂为熟知。我同意这样的观点:终南山东贯蓝田,西彻眉县,系列几百里,其中有几个秀丽的单元,包括骊山、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甚至也包括雄壮的太白山。终南山是其尊称,它还有一些别名或雅号,周南山、南山、中南山、橘山、楚山、大乙山、太一山、地肺山、月亮山,都是的,足证它包含之丰富。终南山更易为人接受的一种解释是: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有士颂其曰:京师之镇,国之所瞻。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上古之际,便有书指出终南惇物。不过周人之颂,显然洋溢着一种骄傲。或是春秋时代的秦人之歌吧, 他们反复吟咏: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狩猎终南山一带,尽其性,纵其情,也难免破坏庄稼。由于乔装,农夫以为是一伙土匪,斥责并围攻,顿显危险。返长安城,汉武帝便打算把终南山划归为上林苑。当是时也,东方朔上奏劝阻,但汉武帝却坚持扩张了上林苑。读东方朔书,可以知道终南山的丰硕。他说:“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

  终南山一直是长安人的生存所资,尤其是它慷慨地供给了在关中建都的一个又一个王朝,把中国文明一度又一度地助向灿烂。东方朔没有现代生物学知识,他不清楚终南山是地球难能可贵的生物基因库。这里有两千多种药用植物,有三千多种种子植物,包括悠久的柏、栎、桦、杉,罕见的水青树、连香树、香果树、铁甲树、七叶树、金背枇杷树、望春花、星叶草、独叶草。这里有六百多种脊椎动物,除了当年汉武帝箭射的那些鹿豕狐兔之外,还有锦鸡、金钱豹、云豹、麂子、野猪、狼、果子狸、大鲵,还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褐马鸡。这里有五千多种昆虫。东方朔当然也不清楚终南山是地球重要的地质地貌博物馆,这里有非常典型的造山带地质遗迹、第四纪地质遗迹、山崩地貌、花岗岩地貌、裂谷地垒构造、冰晶顶构造、板块碰撞缝合带、冰洞、风洞、溶洞、堰塞湖,既富研究价值,又具欣赏价值。

  终南山之奇,早就为人所注意。葛洪尝记录终南山有草木之异常。一种离合草,其叶红绿相杂,茎为紫色。一种丹青树,就是所谓的华盖树,其干冲冲向上,百尺光滑无枝,其冠绞缠纠结,状如车篷,其叶一面青,一面赤,斓如锦绣。他还记录公元前188年,终南山雷击起火,草木多有焚毁,之后有人在焦土之中竟捡到一具蛟骨、一具龙骨,使长安人雅俗皆惊。

  玫瑰可以象征爱,如此观点已经弥漫世界,早就为有情男女所用。资料显示,这种红而长刺的植物开始是在终南山野生的,经长安人几番培育,才穿过丝绸之路到了古印度和地中海沿岸,并进入欧洲。

  终南山既如此之奇,又是神所栖之境,衮衮风流倜傥之士遂居其岩穴,作形而上的求索,便理所当然了。披紫气而来的是老子,他在终南山楼观留下了一段教诲便杳然遁迹。也许老子不是终南山最早的隐士,不过他应该是最大的隐士,之后不时有智者在此研术究道。商山之四皓,紫柏山之张良,还有汉钟离、孙思邈、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陈抟、张载、刘海蟾、张无梦、王重阳,无不于斯修行。

  尤其有趣的是,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唐睿宗之女玉真公主,轻其权势,重其怀虚,也在终南山修行。李隆基贵为皇帝,爱美人,但他却也敬老子,尽管有军国大事,不能匿身炼丹,不过一旦得到老子降显骊山的消息,便立即改骊山为昭应山,并封玄德公为神以祭。

  鸠摩罗什是从西域而来的高僧,得后秦王姚兴支持,要在中国有效地传其佛教,遂把佛经汉译的场所选在了依傍终南山的草堂寺。几百年以后到了唐,佛教的中国化得以完成。当是时也,佛教立其八宗,其中六宗在长安,四宗的祖庭在终南山,它们是三论宗的草堂寺,华严宗的至相寺,律宗的净业寺、丰德寺和灵感寺,以及净土宗的悟真寺、香积寺。三阶教的祖庭百塔寺也在终南山,虽然此宗的法脉没有传下来。这里茅蓬之多,弥峰跨谷,诚如诗云:“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

  终南山的隐士,不管是执道还是执佛,其避世之源也许更早。虽然退出社会,然而他们也未必冷血。通过改造自己以有理有利地改造世界,当是各路大德的归宿。

  岩穴之士当然也有真有假。司马承祯尝修行嵩山,以后常住天台山。其深谙其法,誉飘朝野。武则天召之洛阳,盼他辅政,但他对当官却并无兴趣。他致礼,拜谢了武则天,仍往天台山去。唐睿宗执政,又召之长安,晤面便挽留,然而司马承祯仍坚持返天台山,唐睿宗遂赠帐以送行。唐政府一些大臣也参加送行,尚书左丞卢藏用在场,他举臂指了指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卢藏用当年居终南山,似乎修行,实际上志在魏阙,所以一旦武则天招徕,便去洞当官。唐睿宗执政,其继续留任,属于擅术失道之徒。司马承祯知道其秉性,遂讽刺他说:“以愚观之,此乃仕宦之捷径也!”这便是终南捷径的故事。

  唐人之诗把中国的语言艺术锤炼到了极致,显然,终南山也给了他们灵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王维之吟。“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此李白之叹。“危松临砌偃,惊鹿蓦溪来”,此司空图之诵。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诗赞终南山,并以气势而胜。不过把切肤刺骨之感表达出来的诗,还是祖咏的,其曰: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地理教科书指出,关中平原主要是渭河冲积的,不过只有经过考察才能知道渭河南岸之水富于北岸之水,其多从终南山谷口所出。以潼关至宝鸡一段计,终南山谷口150个,以蓝田到眉县计,终南山谷口85个,其积小流汇为灞、浐、潏、氵皂、滈、沣、涝及其西安饮之所赖的黑河,它们尽入渭河。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主要是由这些终南山之水所冲积的。其水携带终南山草木鸟兽虫鱼的腐殖物渗透于土地之中,渐然形成黄壤之膏,田野之沃,有耕耘,便有收获。关中平原养活过中国的13个王朝,滋润过一波一波的中国文明,其功也有终南山及其他的水。遗憾这个时代疯狂地用钢筋水泥建筑向终南山铺陈,甚至点峪圈岸,企图环终南山一线营造其房。君不见别墅豪门挡林风,瓷墙光脊污岫岚;君不见四方商家有盘算,蠢蠢欲动,虎步鼠窜,以悄然购买终南山之一角,卒以连官邸带林壑售之而得万贯。

  岂料大自然是敏感的,终南山会像少女的肌肤一样易损。基于此,我请求牟利者不要以任何神圣的名义开发终南山,不要在此做混凝土建筑,尤其不要装腔作势地搞什么诗意的栖居。我请求让终南山保持安宁,因为终南山一直在萎缩,它的谷口之水频频断其小流,如果钢筋水泥建筑在此入侵、繁殖、演化,那么必将加速它的萎缩。一旦变成这样的局面,挨着它的土地也许会贫瘠化、沙漠化,甚至损坏整个关中平原,并向北推移,损害鄂尔多斯,损害黄河沿岸。惹恼终南山,必成其祸,并苦我子孙。

  在中国版图上,或是读地理教科书,会发现终南山与秦岭有一段是重叠的。秦岭西起甘肃和青海,东至河南,长1500公里。它起码包含了西倾山、岷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牛山,显然秦岭比终南山广袤。不过终南山早,秦岭晚。秦岭是春秋以后,甚至是战国才有的,是秦人统一天下的成果。于是终南山就变成了秦岭的一个部分,或终南山为秦岭也可以。秦人很猛,秦国发展很快,固然灭了六国,不过它也亡得很快。秦人的方法冷酷无情。谚曰:渭水无鱼,秦人无义。我是长安人,不是秦人。

  南五台

  天下修行,以秦岭为幽;秦岭修行,以终南山易功;终南山修行,以南五台有灵。对此我有百闻,并得以一见。

  南五台纵深十余里,巉岩为列,茂林成荫,尽头才是极峰观音台。从东到西呈五壑,白蛇沟居中,修行的人多从这里进山。晨不见红日东升,唯见蓝漫长天,有透明感、融化感。昏不见夕阳西下,唯见霞染峻岭,有温暖感、幻境感。登临此山者,平常三三两两,三五成群,不过逢农历之月举行庙会,便密若蚂蚁,轰然作阵。

  通过一条斜径可以往塔寺沟去。此地的五佛殿有两棵国槐,隋唐年间的,老树重威,有遇事而鸣的奇异,可以欣赏。只是腐叶厚积,脚要入其里,试探着避过滑沙和尖石,以防跌倒。移步到底,有坡陡起,缘溪上行,隐隐便能看到圣寿寺塔。西靠峭壁,东向豁涧,风行光照,舒服极了。住持广宽身材颀长,他说:“大雁塔是唐建的,圣寿寺塔是隋建的,足见这里的佛法久远。”其有七层,砖木结构,不过它抵抗了屡屡地震、万千雨雪,还有红卫兵的破坏。20世纪的高僧印光大师一度于斯修行,这里的一个石头壁龛便是纪念,镌有于右任所题:印光大师影堂。资料显示,慈禧太后、蒋介石、宋美龄,都尝在此瞻仰。几个从北京来的居士殷勤地为住持广宽做饭,柴烟生白,袅袅而逝,有松脂的淡味,不过我当走了。

  返白蛇沟,跨接引台,过五马石,略览韩森寨汤房,便缓续南攀。所谓汤房就是为拜佛的人提供的歇脚和吃饭的小屋,有一村一汤房的,也有数村一汤房的,空间虽陋,够解其困。当年沿南五台一线,星星点点,竟达七十二汤房,可见香火之旺。汤房毁弃的多,不过也有现在仍可使用的。

  蓦然举目,迎面一座二层宾馆,红柱灰脊,玻璃窗子,人呼独松阁。绕宾馆转了一圈,果然见松孤立,干矗枝苍,任风冷吹。刘澜涛尝任西北局高官,也有人呼独松阁为刘澜涛别墅的。睡佛殿曾经在兹,遗憾这里依岸临谷,既聚敛,又开朗,宾馆便取代了睡佛殿。围着睡佛殿,还有一些修行之堂——黑虎殿、三佛殿、南海殿、三圣宫、吕祖洞,可惜20世纪几乎全毁。近年有几个得以恢复,只是都修得比较粗糙。

  至独松阁一带,长长的白蛇沟就收缩了,其路也变成鸟道,然而仍有迹可循。上行几百米,见佛寺赫然凌空,拾级攀之,遂看到了赵朴初所撰门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这便是著名的紫竹林。住持释宽印指着茫然的山峰说:“天下哪有这样的气象啊!不过我只是一个看门的。”此处向阳,豁然透亮,遂发现不知不觉已经翻越了一个岭。有日本高僧慧萼,在唐代数次到中国来学习禅宗,并攀南五台请观音像赴日本。不料过普陀山,风起云涌,大浪阻船,根本进不得,他便问观音是何意,观音答不肯去,于是慧萼就在普陀山潮音洞之前的紫竹林建不肯去观音院。天下信众纷纷礼拜,从而形成佛教重地,并慢慢形成一个习惯,四方庙宇多以紫竹林名之。住持释宽印脸白如玉,天庭饱满,说:“普陀山的观音是从南五台请的,南五台应该大有前途。不过我只是一个看门的。”颇有见解,也十分率性,遂应他邀在紫竹林进了午餐。

  环悬崖起起伏伏半周,至西林寺,敲了敲门,有僧问要见谁,答见简化居士。虽然简化居士不在,不过僧还是开了门。僧自谓一心,山东人,五十岁出家,先在五台山,后到南五台,言语谨慎,颇有定力,淡然沏茶并让过来。虽是西林寺,实为茅蓬,就是不对客开放的修行之处。南五台茅蓬甚多,不过西林寺属于大茅蓬,当是魏晋就有了吧。由于交流投缘,一心居士让我看了5世纪的罗汉洞,还带我看了他们的菜园,唯僧房拒观。

  西林寺素有重望,清代的虚云法师和觉朗法师都于斯而居,印光法师也居之,而且是他把大茅蓬命名为西林寺的。高鹤年为居士,1915年也居这里。圣一法师是香港大德宝莲寺的方丈,1990年他80岁之际还到此来过。在江南和岭南,西林寺腾声佛教界。

  西林寺翼然处半壁之间,大雄宝殿随穴而造,因为向阳,天高峦远,烂然空明,虽是冬日,也一片和煦。我在此逗留近乎一个小时,放松轻快,很得意。这一带还有湘子洞,兜率石,回天门,也都属于茅蓬,可惜柴扉紧闭,不敢打扰。

  有罗汉洞的石雕证明南五台在5世纪或是之前的岁月就发生佛事活动,不过圣寿寺的碑文显示,这里的观音道场于隋代大开。据其记录,当年有毒龙在南五台作恶,鳞甲生火,烧焦草木,又以丹术惑众,服药的身轻顷举,龙便追而食之。观音大士遂愤施佛法,旋即闪电响雷,降伏毒龙,并展绳缚绑,碾其死,扬其粉末。在西林寺悬崖下方,有地畅然平旷,僧指这便是过去的碾龙场。其情难断,也有智者提醒,毒龙不过是贪欲之喻而已。不过南五台观音道场兴于隋,盛于唐,完全是真实的。

  碾龙场有一条斜径盘旋而升,沿其缓缓向上便到观音台,这是南五台的极峰。走在路上,隐隐地总闻私语之声,伸眉仰观,低头俯察,皆不见人,遂感到玄入妙门。观音台虽是南五台之巅,不过坦然为平地,小小的,也就是篮球场的面积。其耸向蓝天,有云聚散,聚则如白纱成卷,伸手便揽,散则如白光顿失,交睫即净。隋在此做庙宇,唐尤为宏,至宋,公元978年,有圆光在观音台出现了六次,僧皆以为祥瑞,遂定其为圆光寺。高僧善导、虚云、觉朗、海灯,都曾经在此弘法。隋的墙基还在,石柱铁瓦也自安一隅。屡遭火毁,然而灰冷必筑庙宇。现在的大雄宝殿是留村佛教徒捐资所造,人来了,总会进去叩首跪腿,当此之际,往往击磬有响,灵言入空。在观音台可以看到文殊台、清凉台、灵应台,还有舍身台。遥遥而望,阳光普照,五峰分立,各有庙宇,也皆出佛典。登临一台,览其四台,真是不虚此行了。

  我在观音台沿岸徘徊,见终南山向四面远远而逝,苍茫没有边界,清晰得如翠屏环列,青莲承露,有的如马奔象游,凡栎、栗、漆、杜梨、核桃、棠棣,尽显灰色,唯松柏有绿。沟壑之中,涧谷之间,常常有一些小屋悄然出林。实际上这才是我要观察的,令我兴奋的。此类小屋都是茅蓬,是修行的人造的,可惜我不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到何处去,也不知道他们是谁。显然他们有与众相异或与俗相悖的思想,其思想也并非没有价值。他们选择了避世遁迹的生活方式,做了隐士。隐士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是躲灾,有的是减烦,有的是精神的追求,不过隐士生活源远流长。尧授许由以位,许由离去,舜授善卷以位,善卷逃走,他们似乎都是原始的无政府主义者。伯夷与叔齐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显然是周的不同政见者。商山四皓避秦之暴,是智者。张良受封万户,位列于侯,然而道心顷醒,遂学赤松子,别未央宫,迁紫柏山。陶渊明辞彭泽令,当然是个性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王维为尚书右丞,禅性厚积,遂出大明宫,安居辋川。在闹市作威作福,或享举世之荣,固然让人羡慕,不过做岩穴之士,鸟鸣而起,星亮而息,何不让人羡慕呢?可惜乏其力,缺其慧,遂追红尘而苦。

  圆光寺住持告诉我:夜幕降临,站在观音台之崖可以欣赏西安钟楼一带的万家灯火。遗憾我父亲有病在家,需及时下山换药。

  出白蛇沟西折,乘车十分钟便抵台沟,其谷口有著名的弥陀寺,可惜天黑了,门关了。月清星冽,寒犬竞吠。我颇为犹豫,想回家,然而通昭居士说:“我敲门!”

终南山

经典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