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三个人的瓮岭

时间:2024-03-2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郭文锁  阅读:

  母亲说她小时候经常在古道边摆卖自家的山货,知道这里许多传说和故事。母亲告诉我们,凡是过瓮岭的人,进入瓮口都要用石头“支山”,那样就会有神力帮助,腿不困,腰不酸,能一股劲上得瓮岭。于是在入“瓮”前,我们各自寻了一块长形的石头攥在手里,惦着心,细着胆,一步步向里走去。

  瓮口,当地人叫碰头岩,西边几十丈高的悬崖,俯身抵住东边的山崖,把天空都挡住。它的形状就像一只怪兽的“大嘴”,两边的崖壁交错着,狰狞的怪石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站在“嘴”中央,可以看到底部,有一个像嗓子眼一样的小口,看来那便是进入“瓮肚”卡口!

  在西边倒悬的石崖下,居然有几座废弃的石屋,有门有窗,里面还有烟火的痕迹,不知道当年是谁以此为家。平顺着崖底,像有人故意挖出一道石坎,似乎想把石崖挖倒,看上去摇摇欲坠,非常吓人,或许正是看着危险,路过的人就在石坎中竖起石头,希望把这山崖支稳起来。这就是母亲说过的“支山”处。我走到跟前,取出从瓮口带来的石头,选个位置,小心翼翼地支上去。

  前人支上去的那些石头,有的蒙着灰尘,有的附着草苔,看来已有很深的年岁。这是谁怀着怎样的心情,把一块块石头支在这里?是求学赶考的士子?是远行回家的游子?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是漂泊流浪的行者?每一块石头都曾带着一个人的体温,都留有一个人的指纹,都曾代表一个人的心愿。高山悬崖之下,苍茫古道上,一个个微不足道的过客,借着石头赋于自己登山的信心,举步翻过面前的高山。古老的山风从这里吹过,无数荣枯的岁月深处,除了这些石头,又有谁知道谁曾经来过?

  老温俯身下去,单膝着地,把那些倒下的石头扶起来,扶好一个又一个,那么认真,那么虔诚。每扶一块石头,似乎都在体会感知古人的心情,都在唤醒沉睡在这亘古荒山下的一个信念。古人把信念之石安置在这里就离去了,再也没有回来,任凭它们支撑到天荒地老。哪会想到在多少年以后,能遇上老温这样谦恭的人,再次把它们扶起来。

  把所有的石头重新扶过,老温才把自己带来的那一块石头支上去,双手摆放,恭恭敬敬,仪式感特别强。是啊,生活中仪式无处不在,它在检验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忠诚程度。只有经历过磨难,才知道对生命的敬重,只有经历过风雨,才懂得对自然的膜拜。

  老温幼年丧父,是母亲一个人靠种地,把他与妹妹抚养成人,供着他们考上师范,又都当上老师,他们就是母亲手中的信念石。从小学到师范,班长的帽子一直戴在他头上。与人为善,遇事宽厚,是他的秉性。师范里,他用相机给同学提供照相服务,来维持自己上学开支。毕业归来时,把一个女同学带回家,告诉母亲,她愿意和自己一起共度人生。他们在一起教书,一起上课,星期天一起回老家,一起锄禾,共守青熟。他曾被选为学校的团支书,在大会上意气风发地演讲,他独自背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到黄河边看长河落日,到夜里铺着柳枝卧睡沙堤……然而一场意外事故,妻子抛下他与女儿离他们远去。中年丧妻,老温心中的幸福支石轰然倒塌。多年后,老温对我说,他最心爱的相机,连同年轻的张扬,都被事发地的大水冲走了。

  生活劈空砍下一刀,彻底改变老温。每天凌晨四点,他就不再睡觉,披衣起卧,靠抄《道德经》《论语》《史记》等打发无助与空洞,让自己的灵魂从圣贤的语录中得到安慰。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与几个朋友在一起喝酒,消遣孤独的时光,直到数年后遇到表妹,生活才再次走向阳光。而此时的老温,已不是彼时的老温了。

  都说时光是最好的疗药,表妹又给他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沉静下来的老温,蘸着沉淀的过往开始写作,委婉的叙述吸引着众多读者,有时一篇文章能感动全城流泪。每天早上,他都会从微信圈里晒一下“日抄800字”,每天都看到他的公众号平台发“想讲就讲”的讲义。他讲语文课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学生都揣上当作家的梦想,弄得其他老师担忧,这样会影响高考成绩。

  老温生活充实,与世不争,处事淡定,有人说他的性情像海一样宽阔,有人说他像山一样稳重。在我看来,他倒像一瓶陈年老酒,有苦、有辣、有香、有醇、深重、老道。有时候佩服得我举手作揖称他“温先生”。

瓮岭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